原标题:"《高海拔之恋Ⅱ》观后感(精选13篇)"关于文章分享。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kaka001。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高海拔之恋Ⅱ》观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感谢网友“szgood”向本站投稿了13篇与“《高海拔之恋Ⅱ》观后感”相关的素材。
篇1:《高海拔之恋II》观后感
《高海拔之恋II》观后感
等待在爱情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一句我等你,远比我爱你三个字,更需要勇气”。的确,等待最容易打动人,也最容易成就一段苦情戏。无论出发点是为何,无论这段感情是否真的适合。一方只需痴痴地等,便能收获举世的同情,一方如若视而不见,甚至过着欢喜生活,那简直就该天打雷劈。所以影片中“小田借尸还魂”那段儿,说老婆不要等我的时候,我便狠心地想,秀儿,让你老公安心的天堂,别让他死了还得整天惦记在世间哭哭啼啼的你。
所谓爱情,就是为了对方,做他真心希望你做的事情。譬如好好活着,譬如好好生活,譬如放手,譬如相濡以沫。《高海拔之恋II》爱情主题在于等待,却将牺牲精神诠释得无比透彻。李光洁饰演的小田失踪于难以生存的林海,没有人相信他能活过一个冬天,却在“密室”之中活了六年。有人在等着他回,无论多么艰难痛苦,他都不能死。高圆圆饰演的圆圆,在结婚现场抛弃古天乐饰演的大明星迈克,选择了和普通“穷酸”老百姓王宝强一起生活。舍弃了事业,舍弃了富贵,舍弃了深爱自己的人,唯有幸福才对得起舍弃的这一切。
而结婚现场被甩的迈克,只有好起来,才能缓解圆圆的愧疚之情。只有早日恢复昔日光彩,才对得起国际033号粉丝秀姐对他的.悉心照顾。在与秀姐的朝夕相处中,被秀姐情感所打动的迈克,也的确恢复正常,甚至进入了一种比糟糕前更美好的状态。有失必有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秀姐和迈克的感情是整部影片的重头戏。户外总是容易产生感情的地方,爱情源于彼此需要。在香格里拉远离尘世喧嚣空灵的环境之下,秀姐与迈克两位守着爱情伤的人彼此治愈,成为最适合的一对。除迈克跟随秀姐进入林海,舍命救下秀姐外,导演并没有对这段感情升华设置什么高潮。影片成年人之间的相爱相处模式也完全超越了《单身男女》,以一种更为平缓的方式推进。人们不再需要壮烈不再需要海誓山盟,只是尽所能的关照彼此。当你需要我的时候,我一直在你身边。
片中片,是迈克送给秀姐最好的礼物,亦是导演送给观众最好的礼物。“发生过的只是一个剧本,没结局的才像真实的人生。”小田在片中片的活着,令秀姐的痴痴相守,有了落脚点,这是一场戏,更是一种告慰,一种道别。人啊,残破的命运,扭曲的机缘,注定的错失,都遗憾的存在过。人啊,当时间滑坡吹弹即破的脸颊,皱纹渐渐堆积却又微不足道,那么多的伤痛与感悟化为对生命的领悟。知足、安心、彼此相爱,将令你拥有最美好的世界,这个闪光的世界。
嗯,我认为的,就是这样。
篇2:《高海拔之恋》观后感作文
有一首很喜欢的歌叫做《你抽的烟》,歌词是这样的:选择落脚这陌生的地点,难入眠,雨点敲打屋檐,彷佛心里面我的眼泪在蔓延。改变时间、改变体验、改变语言,以为就能事过境迁。你抽的烟,让我找遍镇上的店,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没改变,对你的思念。过一天,眷恋有增无减,记忆像天线寂寞不断上演。
《高海拔之恋2》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这首歌里,那一句“你抽的烟,让我找遍街上的店。。。”
女主角郑秀文,固执倔强,让人难以接受的维持着特别的生活细节,开着配件都难以找到的破卡车,守着没有“哆来咪”的破钢琴,等着一个失踪很久的男人。甚至,面对自己最难以抗拒的人,都平淡冷漠,心如止水。
男主角古天乐,酗酒成瘾,毫无生气,让人心生厌恶。
然而,就是这样两个失去爱人的悲催角色,瞬间就能击中你内心最柔软的那部分,致命的戳到我们心里那过往的伤痕。你还记的他/她最爱的吃的菜吗?你还记的你们最喜欢的那首歌、那部电影、那些曾走过的街角,那些一起玩过的游戏和一起看过的书......
当我们的爱人不在身边,我们都会本能的会维持着所有往昔的生活细节,固执的保持原状,这样会让我们有种安全感,哪怕这会让我们变得难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哪怕会让周围的人觉得不可理喻。
影片中的阿秀如是,迈克亦如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与地,而是我的心和你的心之间那无形的遥远。当你爱上一个人,你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能够成功,你害怕、彷徨、激动、幸福、失落。。。你还能够理智冷静的有计划有步骤完美的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么?
因为爱,所以无法坦诚相对,因为爱,所以难以忘记,因为爱,所以转身离去
《高海拔之恋2》就是这样,我看到阿秀对过去刻骨铭心的回忆,看到阿秀遭遇突变的人生态度,完全理解她逃避新的感情,请抛弃看似理智科学的那套说辞,只要想一想,如果是你,你可有勇气把所有过往的回忆一笔勾销,痛快的跟往事干杯吗?
也许,也许我们都以为自己会忘记,可其实还是一如往昔,从未改变。《高海拔之恋2》一反杜琪峰电影的独有特点,无论从故事节奏到镜头画面,场景切换。都似乎完全不是杜琪峰的风格和方式吗,然而,这样的一部电影,不仅仅是情人节的商业爆米花影片,其实里面有导演和编剧,少有的对于平淡生活的讨论,少有的对于普通如你我的人生进行的观察和猜测。
由此,《高海拔之恋2》里男女主角的无法坦诚相对,自我和内心的无法坦诚相对,过去和未来的无法坦诚相对,你与我的无法坦诚相对,其实都应该释然,最重要的,其实就是现在,应该看着你最在意的那张脸,放手去爱,也是不是就是杜琪峰和韦家辉最想要告诉我们的呢?
Ps:那个像树一样的干净美好的好男人,世界绝种了....就算活着,也是被活活饿死的....
篇3:《高海拔之恋》观后感作文
我一直想,如果不是迈克失恋偶至香格里拉,如果不是秀等待爱人无果,如果一切都在香港、北京这样熙熙攘攘的大城市,这两个人还会有爱情发生么?
但爱情的发生,必有合适的时间,环境,人的恰如其分的心理状态。彼此的慰藉,贴近。生活里的某种巧合,碰撞。缺氧,安慰,重获自信。对于生活的希望再次点燃。只因为这个人的出现。他是恰恰就在此时路过了,而已。
我喜欢粗粝粝的女人。郑秀文不加修饰的皮肤,刻意的高原斑,不修边幅的衣服材料,色彩明朗的生活。这些让人觉得踏实。在某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呆下来,平平稳稳,日复一日地重复简单生活。等待爱人的归来,等待,漫长的等待,在所有人认为他死了之后,仍在等待,寻找。因有希望,它必然会成为一种现实。
小田的爱情,一见钟情的发生,成为现实却是漫长。我忽然很喜欢这样内敛害羞的男人。有那么一点不自信的怯弱,又有一种真诚的坚持。会脸红的男人,笑得如此纯净的男人,在这个时代,城市里,写字楼中,还会有么?死心眼,笨,但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等来真挚之爱啊!
两个笨笨的男女,在香格里拉,追日的摩托,跌落后的表达,带着伤痕甜蜜的结婚照。幸福的定格,往往这样的出人意料。男人没有说过喜欢,女人却说,其实我也喜欢你。男人笑了。
我还是在想,在城市里,还有这样纯净的表达么?
我不知道,迈克与秀之间的邂逅偶遇,算不算是爱情。整部影片连一个接吻的镜头都没有。黄奕作为助理说这件事的时候,也只是用手势来问,“你们两个有那个没有?”
秀是一个幸福的女人么?有一个男人因为有念她的力量在树林里徘徊七年,至死都把她的相片保存完好。有另一个男人,为了她的遗憾,以影片来圆她未尽的心愿,把最后的哭变成一种圆满。但是,一个女人,获得这种真挚,是因为,她的死心眼,她等着七年,她不放弃。如若没有这份力量,会有人为她感动么?
总有一些未尽的遗憾,任凭你悲天恸地,终无回应。总有一些小小的惊喜,在生活最悲凉的一角,冒出芽来,让你破涕为笑。这就是人生。
王宝强的抢婚戏只是由头,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后来他和高圆圆风风火火做切面的场景。夫唱妇随,凡夫凡妇,人间烟火,平淡是真。这样的镜头,最动人的心酸。因为总觉得,这才是自己生命中的缺憾。
那些缺失的,总在心里。却忘记了,现实中,自己手里的有的。
我不知道,作为一个落单的人,看这样的影片,我应该作何感想。纯爱,究竟还会有么?为什么,所有的付出,最终还是要换来世俗的检验,与条件的审判?或许,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香格里拉,都有一种高海拔之恋,因为不可能,才显出它的美好。
切合影片的还是那首林夕词,罗大佑曲的《DO RE MI》。歌词很棒,“发生过的,只是一个剧本,没结局的,才像真实的人生。。。不圆满的地方就让它断断续续,空白越多,越多可能。”
是,放下过,救赎自己,才有新的开始。于是我在想,我需要一场仪式,来结束过么?
篇4:《高海拔之恋》观后感作文
《高海拔之恋2》都已经下线了,其实主要原因是看到了铺天盖地的影评,心里想说都被他们说啦,但是,总是有些感觉是不一样的,就写点吧,面对这样一个好的作品有些话还是想说出来的。
在当今情欲,物欲,暴力,阴谋充塞的电影世界里,此片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新的空气吹进了我的心里,尽管高海拔上空气有点稀薄,荒诞的故事开头,把大家的视线拉到了那个人迹罕至,连车都搭不到的偏远小旅馆,跟外界的荒凉的景色对比,小旅馆里的装饰布置无疑是舒适和温暖的,这样的视觉冲击力很容易的就把我的情绪直接带进了戏里。这高海拔之地的冰冷和喘不过气来,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环境写照么,那么这个温暖的小旅馆就是我们心里十分向往的世外桃源。避世也好,疗伤也好,一切一切的写照引起一轮轮深深的心里共鸣。有谁不想躲在那里呢。
小田跟秀的爱情故事是影片中三个爱情故事最现实,最感人的一段。看的时候会想到自己曾有过的快乐跟甜蜜。随着影片的深入男主角麦克的介入并以旁观者的身份一点点的剥开他们这段爱情的原由,在这个过程中,麦克渐渐忘记了自己的伤痛而不知不觉的爱上了一直在等待爱人回来的女主角。其实他爱上的是女主角对爱的执着,对爱的坚持,这跟对爱摇摆不定而弃他而去的高圆圆是如此的天差地别。到此他才发现“秀”的爱情观才是他心里真正想要的。
最喜欢的是影片的高潮,麦克为“秀”拍的那本电影的结尾让小田活过来了,拍这本片子圆了三个人的梦,高圆圆就此可以回到自己喜欢的电影界继续发展而不用再逃避世人的指点。而麦克自己也通过这本片子告诉秀,什么伤痛都可以放的下,过的去,他力邀圆圆出演就是一种放下。秀在看到片子最后发现那个结局是她想要了很长时间的,大声的哭出来了,心里的那个结也就随风去了,毕竟人死不能复生。也只有心里放下了,她才看的明白最后麦克仰起头望着天空的眼神仿佛就是在高诉她:我依然在等你(这个镜头我最喜欢,男人演的好,没办法不喜欢啊)。正是这样的用心良苦,男主角最终赢得了真爱。
影片除了几位主演功力深厚,把角色发挥的淋漓尽致外,取景也很别具一格。虽然没风光片介绍的那么全面,但是香格里拉的景色也确实的让我们这些个窝在废气城里的人眼中一亮,更为巧妙的是片中片的设计,手法新颖,其中的爱情叙述手法感觉很浪漫,很纯粹,很精神层面,很难得的没有一丝一毫爱情外因数的描述,男女主人公的心灵对话几乎都是在传媒的灯光下,在大众电影院里,但是却说的如此的让对方心领神会,这种浪漫真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哈哈哈!还有他们好几次为了拯救对方几乎搭上自己的生命,如此深厚的感情,到最终却连个吻都没有,其中的唯美的确让人心动。影片这样的表现方法让我想起了荒凉的新英格兰高地上的桑菲尔德庄园里发生那段干净的不带一丁点尘埃的动人爱情故事《简爱》。人在世上会有贫困,富有之分,地位也有高低不同,也许一辈子都改变不了,唯有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受伤的时候一样需要上帝的呵护跟眷顾。
当然片子中的有些情节还是有欠推敲的,但是对于我这个月亮可以是兰色,天空可以是橘色的唯美主义者来说,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只要他是美丽的,意境深长的。
篇5:《高海拔之恋》观后感作文
2月14日,情人节。想必此刻,大街小巷,都是成双成对的情侣。不去凑热闹,于是,在这个晚上,听着情歌,在家中写下这篇观后感。我想这电影,大概也会是今晚情侣们的选择,或冲着古天乐,或冲着郑秀文,或许就只是冲着情人节。而我,则是冲着杜琪峰。一生很短一年很长,杜琪峰《夺命金》之后,一场《高海拔之恋II》还是那样的令人不可捉摸。
等待,在爱情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一句“我等你”,远比“我爱你”三个字,更需要勇气。
所谓爱情,就是为了对方,做他真心希望你做的事情。譬如好好活着,譬如好好生活,譬如相濡以沫。《高海拔之恋II》的爱情主题在于等待,却将牺牲精神诠释得无比透彻。
李光洁饰演的小田失踪于难以生存的林海,没有人相信他能活过一个冬天,但他却在“密室”之中活了六年。因为有人在等他回去,所以无论多艰难痛苦,他都不能死。
高圆圆饰演的圆圆,在结婚现场抛弃了古天乐饰演的大明星迈克,选择和普通穷酸老百姓王宝强一起生活。舍弃了事业,舍弃了富贵,舍弃了深爱自己的人,唯有幸福才对得起舍弃的这一切。
而结婚现场被甩的迈克,只有好起来,才能缓解圆圆的愧疚之情。只有早日恢复昔日光彩,才对得起033号国际粉丝秀对他的悉心照顾。在与秀的朝夕相处中,被秀情感所打动的迈克,也的确恢复正常,甚至是进入到一种比遭受打击前更好的状态,有失必有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秀与迈克的感情是整部影片的重头戏。户外总是容易产生感情,爱情则是源于彼此的需要。在香格里拉远离尘世喧嚣的空灵环境之下,秀和迈克两个守着爱情伤口的人彼此治愈,成为最适合的一对。除迈克进入林海寻找秀,舍命救下秀外,导演并没有对这段感情的升华设置什么高潮。影片中成年人之间的相爱相处模式也完全超越了《单身男女》,以一种更为平缓的方式推进,人们不再需要壮烈不再需要海誓山盟,只是尽所能的关照彼此——当你需要我的时候,我一直在你身边。
片中片《高海拔之恋》,是迈克送给秀最好的礼物,亦是导演送给观众最好的礼物,“发生过的只是一个剧本”。小田在片中片的活着,令秀的痴痴相守有了落脚点,这是一场戏,更是一种告慰,一种道别。残破的.命运,扭曲的机缘,注定的错失,都遗憾的存在过。当时间滑过吹弹即破的脸颊,皱纹渐渐堆积,那么多伤痛与感悟均化为对生命的领悟。知足、安心、彼此相爱,将令你拥有最美好的世界,一个闪光的世界。
无可否认,《高海拔之恋II》并非时下流行的男追女或女追男桥段,而是带领我们去见证了一段曲折离奇的爱情。一个失落的大明星迈克,被爱情的锋芒伤至刻骨铭心。一个小店老板娘秀,在丈夫失踪多年中恍惚度日。他们是明星和粉丝的关系,按理说这样两个失去爱情的人于此处本应一拍即合,但杜琪峰是绝不会让他的作品流入俗套的。正因为迈克自暴自弃不愿进入爱情的角色,正因为秀总是期盼失踪的丈夫小田能够奇迹般回归而不愿面对现实。于是两个失去爱情的人,再次相爱竟是如此困难和曲折。
诚然在任何爱情电影中,对于情感潜移默化的发展恰巧是这类电影的共同点。但《高海拔之恋II》的独到之处就是将其场景搬到香格里拉这堪称桃源之境的地方,因此同类电影中男女消费心理、拜金主义、婚嫁心理等在本片中踪迹难寻。迈克给秀煮面,迈克去教堂取酒,以及两人骑摩托车去“追日”的情节,一点一滴铺垫到位。因此在这点上,影片有别于其他的爱情时尚戏,虽说在杜琪峰的爱情电影中,总会与时尚挂钩,但本片更像是为纯美的爱情营造了一个乌托邦,脱离了尘世间的一切凡夫杂念。一个大明星褪去光鲜的外壳,同样是一个追求爱情的血肉青年,在高海拔的纯爱之地将灵魂净化,才是真的自己。迈克和圆圆失败的爱情与香格里拉中秀和迈克的清新奇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为后面秀得知丈夫小田遇难,二人爱情之路的波折埋下伏笔。
这一方面正好印证了杜琪峰对爱情电影一贯的手法,不按常理出牌,却又遵循市场的主旋律。韦家辉和游乃海这对“催情”组合为电影的后半部奉上了大量煽情片段,迈克与秀的爱情箴言是那么摄人心魄,片中片《高海拔之恋》又是如此真实可贵,令人无法自拔。一段人世间失败的爱情,被一场天际之边的纯爱所治愈。
喧嚣的都市,3800米的超脱,在这片脱离地气的香格里拉,伴随那远离尘世的清新体验,都在这美好的蓝天下悄悄融化。
篇6:《高海拔之恋》观后感作文
从电影院里走出来,惊叹故事情节和我这段时间所经历的,虽无异曲同工之妙,却也相似之极,在我看来,在我的内心里是这麽认为的,我决定记下来,不管别人如何看,怎麽想。
我是带着一颗真挚的心进入这场戏中。
迈克和秀的故事是在海拔三千八百米高的香格里拉开始的,我和她的故事则从虚拟世界的网络中开始。迈克认识秀时,沉醉于酒中,而我沉溺于游戏中。秀在等待她失踪七年的老公,而她带着伤,刚刚结束了一段长达七年之久的感情。我和她的故事也就如电影中那样慢慢地发展,有灿烂阳光,也有漫天飞雪;有追逐,也有等待;有“我一定能带你出去”;有“you jump , I jump ”; 唯一没有的是承诺。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电影总有结局,我的故事也例外。我不是迈克,她也不是秀,我更不能导演故事的结局。她选择了戏中戏,我随之进入戏中戏的迈克,祝福她幸福、快乐,也衷心祝愿她七年的等待如戏中戏那样美好圆满。我会经营好我的那家“林-海旅馆”等待她的出现。
电影很好做,选好故事,做好场景画面,搞好宣传就可以等待票房的回报。现实不一样,付出了不一定有收获。
也许我做出了很多中别人看来,也包括她在内,都是很疯狂,让人不可思议的举动,只希望她能理解,能明白。
在此感谢“高海拔之恋II”剧组和剧本作者,故事感人,场景也美,愿你们票房一路飙升。也同样谢谢她,这46天里很轻松,很开心,也很快乐!!!
请珍惜陪在你身边的那个ta…
2.很痛恨自己是个慵懒人,15号的事情一直拖到现在还没有做.. 《高海拔之恋2》都已经下线了,其实主要原因是看到了铺天盖地的影评,心里想说都被他们说啦,但是,总是有些感觉是不一样的,就写点吧,面对这样一个好的作品有些话还是想说出来的..
在当今情欲,物欲,暴-力,阴谋充塞的电影世界里,此片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新的空气吹进了我的心里,尽管高海拔上空气有点稀薄 ,哈哈哈哈哈! 荒诞的故事开头,把大家的视线拉到了那个人迹罕至,连车都搭不到的偏远小旅馆,跟外界的荒凉的景色对比,小旅馆里的装饰布置无疑是舒适和温暖的,这样的视觉冲击力很容易的就把我的情绪直接带进了戏里。这高海拔之地的冰冷和喘不过气来,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环境写照么,那么这个温暖的小旅馆就是我们心里十分向往的世外桃源。。避世也好,疗伤也好,一切一切的写照引起一轮轮深深的心里共鸣。。有谁不想躲在那里呢。。
小田跟秀的爱情故事是影片中三个爱情故事最现实,最感人的一段。看的时候会想到自己曾有过的`快乐跟甜蜜。。随着影片的深入男主角麦克的介入并以旁观者的身份一点点的剥开他们这段爱情的原由,在这个过程中,麦克渐渐忘记了自己的伤痛而不知不觉的爱上了一直在等待爱人回来的女主角。。其实他爱上的是女主角对爱的执着,对爱的坚持,这跟对爱摇摆不定而弃他而去的高圆圆是如此的天差地别。。。到此他才发现“秀”的爱情观才是他心里真正想要的。
最喜欢的是影片的高-潮,麦克为“秀”拍的那本电影的结尾让小田活过来了,拍这本片子圆了三个人的梦,高圆圆就此可以回到自己喜欢的电影界继续发展而不用再逃避世人的指点。而麦克自己也通过这本片子告诉秀,什么伤痛都可以放的下,过的去,他力邀圆圆出演就是一种放下。秀在看到片子最后发现那个结局是她想要了很长时间的,大声的哭出来了,心里的那个结也就随风去了,毕竟人死不能复生。也只有心里放下了,她才看的明白最后麦克仰起头望着天空的眼神仿佛就是在高诉她:我依然在等你(这个镜头我最喜欢,男人演的好,没办法不喜欢啊)。。。正是这样的用心良苦,男主角最终赢得了真爱。。
影片除了几位主演功力深厚,把角色发挥的淋漓尽致外,取景也很别具一格。虽然没风光片介绍的那么全面,但是香格里拉的景色也确实的让我们这些个窝在废气城里的人眼中一亮,更为巧妙的是片中片的设计,手法新颖,其中的爱情叙述手法感觉很浪漫,很纯粹,很精神层面,很难得的没有一丝一毫爱情外因数的描述,男女主人公的心灵对话几乎都是在传媒的灯光下,在大众电影院里,但是却说的如此的让对方心领神会,这种浪漫真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哈哈哈!还有他们好几次为了拯救对方几乎搭上自己的生命,如此深厚的感情,
到最终却连个吻都没有,其中的唯美的确让人心动。。。影片这样的表现方法让我想起了荒凉的新英格兰高地上的桑菲尔德庄园里发生那段干净的不带一丁点尘埃的动人爱情故事《简爱》。。人在世上会有贫困,富有之分,地位也有高低不同,也许一辈子都改变不了,唯有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受伤的时候一样需要上帝的呵护跟眷顾。。
当然片子中的有些情节还是有欠推敲的,但是对于我这个月亮可以是兰色,天空可以是橘色的唯美主义者来说,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只要他是美丽的,意境深长的。。。
篇7: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在很久以前一直知道有这个存在,就是没机会去看,今天因为点失误,看到了这部电影。
在那样的年代,社会和家长的不允许,在老三的我能等下,注定的像山楂树花开般雪白的爱情。老三的我们还年轻,他不知道他会患上白血病,在等待的过程中选择了消失在静秋的视线范围之外,却一直默默中注视着静秋的世界。在静秋得知老三住院了去看他的第一夜,静秋在医院的门口坐着,老三在窗前看着,内心是无比的心疼的吧。当老三为静秋买了个山楂树图纹的面盆时,静秋怕弄脏了她,然而在后来因为生气,用浆糊封去了山楂树图案,后来的后来,当静秋洗去的时候,意味着错过了很多的时光。老三送静秋坐船过河,老三在这头,静秋在那头,中间是那条河,两人隔河对望,竟无语凝咽。爱情是那窄窄的奈何,他在这头,你却在那头。静秋在等着老三的同时,老三也在等着她。两人再见已是注定的诀别,当静秋被带到老三的病床前,看着那被病魔折磨的瘦如枯柴般的老三,心是那么的疼,老三用他那一生等待着静秋,等待着他们甜蜜而酸涩的恋情。天花板上是老三和静秋坐在一起甜蜜灿烂的笑容,这或许给予了老三支持的力量,阳光般的力量。“我是静秋,我是静秋。”一遍遍的呼喊,是少年曾对少女的承诺:当他的一只脚踏进坟墓了,听到她的名字,他也会拔回脚来看看她。爱到极深时,等待已成为习惯。老三在等待静秋,死亡都能拖着,执着的等待。他们的时代虽然走远了,但不曾走出过我们的内心。
老三离去了,他把 日记 托弟弟转交给静秋,如果静秋过得很幸福,就不要把这些东西给她;如果她爱情不顺利,或者婚姻不幸福,就把这些东西给她,让她知道这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爱过她。
老三日记本的扉页上写着:“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篇8: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25岁了,但是我能等你一辈子,纯正年代的美好爱情。这是影片结束之后,黑底白字,如此清晰的印在屏幕上,带给我的是小小感人背后的大大的感动。影片的剧情很简单,讲的就是在文革时期一对恋人的故事。女主人公的纯真,男主人公对自己心爱的女朋友的爱护,那一份若有若无淡淡的爱意,就如流水一般,一点点的沁入人的心扉。也许打动我的并非影片本身,而是在现在的电影中,很难在找到这样一部清新淡雅的影片,现在的影片都是无所不用其极,将性和欲作为影片的卖点大肆渲染。
但凡影片中有一点和性和欲沾边的,都会被拿来进行炒作,进行刻意的放大,然后以此作为票房收入的一个棋子。纵观现在的影片市场,的确充斥着太多的少儿不宜,为了赚钱,也许很多导演都忘记了当初自己的追求了,在这个社会中,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众人皆醉我独醒实在是太难,有多少人被现实打败,放弃了初衷,放弃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但是话又说回来,现在的社会真的很需要这样的一缕清风,能够唤醒人们日益腐浊的心灵,也许收效甚微,但是只要有那么几个人被唤醒,这不也是功德圆满吗?电影的制片人不能因为这种类型的电影好卖,就拼命将自己好好的作品包装成那种样子,抱着一种不管我的电影是什么风格,反正先把人骗过来再说的态度啊,就好比不能因为人们沉溺于毒品,就不管毒品是否有害,拼命进口倒卖给人们大众啊,那时需要的是林则徐,而现如今我们也需要林则徐这样的人,而他们又在哪里?在哪里?
篇9: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很久以前看了小说原著,报纸连载的,每天很期盼报纸的到来,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听说张艺谋要导演《山楂树之恋》,心中涌起更多的期盼,想象一定拍得很唯美,很文艺。期待已久的电影终于来了,昨天看了电影后,总体上挺好,唯美的声音和熟悉的旋律将故事悠然带出,让人顿时心生感慨,画面干净、单纯、自然。但也有些失望,觉得人物缺少铺垫,情节有些跳跃,情感细节少了些。静秋这个人物不够丰满,让人觉得似乎她很幸运,不知是何德何能何才,让老三为她如此痴迷,如此无怨无悔的付出?能得到这么难能可贵的爱情。
很喜欢影片中的主题曲《山楂树》,娓娓唱来,温暖、忧伤、淡淡的,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我的耳朵努力去捕捉,若有若无的,牵引着我的心。
印象深刻的是静秋回市里参加文艺演出,舞蹈“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强烈地感受到那个时代背景,虽没亲历过文革,但很痛恨那样的时代,对民众精神的封锁和摧残,庆幸那样的时代终于远去了。脑海里突然转换到朝鲜,朝鲜的今日就是我们的昨日吗?抑或三十年后,再看今日的时代,还会有类似的感受吗?我想会的,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是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
当然,影片中描述的爱情也深深地打动了我,很纯洁、美好。老三对爱情的无私付出,细心、体贴,爱恋的情愫在二人心中攒动,展现在眼前的全都是美好,不由想起自己的青春时代。在物欲横流、浮躁、功利的如今,房子、车子、票子左右了人们的爱情观,这样的爱情当然是稀缺。人们希望能满足物欲的同时收获纯洁的爱情,却总摆不平付出与收获的关系。
爱情是什么呢?每个人心中一定有自己的答案。“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这是一种很理想、很美好、很令人憧憬的爱情,但还有一种爱情,就是无论疾病或健康,你都深爱他、照顾他,陪他走完生命中最后一程。这不是婚礼上的誓言,是生活中的践行。
篇10: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许是刚刚看完原著的关系,对故事的每个脉络都记忆的清清楚楚,所以对电影的感觉,就只剩下了挑剔。自己不知道没有看过原著的人会会也这样?有了原著的比较,你会觉得,如果说原著是一框架结构的房子,那么电影更像是在盖房子前搭的脚手架。就是这样的感觉“空洞”。
我们的张导讲故事的本事就像是把一枝繁叶茂的'山楂树'修剪成了一根光溜溜的'棍子'。可能是借助影像来演绎一个大部分时间内心活动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吧?没有了艳丽色彩,更没有以前张导所惯用的旁白来补充时间流逝;取而代之的是文字。可能是导演怕用这样是手法让大家觉得我们又在看一部新《我的父亲母亲》了吧?故事一开始的静秋喜欢老三,那种少女怀春,欲说还羞的矛盾心理也没有表现出来。
一出来,两人间接触戏不多,就产生了爱慕。不知道没看过原著的人,是否觉得故事发展有些不合乎逻辑。许是电影时间有限,张导删减了一些两人以外的其他故事情节,把静秋知道老三有未婚妻那段删掉有些不妥,可能张导怕用这段戏有些节外生枝,只是用文字点到而已。还是把有限的时间留在两人感情发展主线上了。影片后半部,更没有静秋对老三的怀疑。只是为了情节的需要那么一点点的演绎。小宝没有看过金庸先生的武侠原著,但据身边的n多武侠迷们评论,所看过的金庸武侠剧的,都说不好。可能是那个你熟悉的文字在你脑子里出现的江湖,一下子直观的呈现在你眼前时,你发现那不是你脑子里的江湖。就同有些影迷看周星驰电影,熟悉了电影里周星驰说话的语调和表情,当真的周星驰站在面前时,不能接受周星驰说话的语调和表情一样,都怀疑,这是周星驰吗?话题有些散了,还是回来吧!就张艺谋的电影而言小宝更喜欢《我的父亲母亲》。对这部电影的满意程度就打65分。
篇11: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山楂树上,鲜花盛开,远远望去,仿佛是一朵绯红的轻云,盛开着。花落,无声无息,像流星划破黑夜,不留痕迹。那棵山楂树承载着怎样美好的回忆,承载着谁的悲伤和泪水?
电影中,第三个孩子对静秋说:“你活着,我就活着。你死了,我就真的死了。”简单明了的话,很容易触动人的心弦。在那个青春的年代,真挚的情感,像纯净的荷花,在他们的心里悄然绽放。没有玫瑰的浪漫,没有甜言蜜语的誓言,只有爱情的花朵灿烂而安静的绽放,占据着两个人的心。然而残酷的命运最终会将他们分开。山楂树下,只剩下静秋一个人,晶莹的液体无声落下,在地上绽开美丽的泪珠。我被他们的爱感动了,对最后的结果感到抱歉。也许,这就是缘分。
“人有喜怒哀乐,月有阴晴圆缺。这件事很难完成。”曾经听过一个故事,像静秋和第三个孩子的爱情。
这个故事是我奶奶家的长辈断断续续听来的。有一次在我奶奶的村子里,有一对恩爱至深的夫妻。这个男孩很帅,很高,很帅,脸很白。他经常带着女孩在河边玩耍,帮她整理头发,给她买漂亮的发夹……他们经常手拉手走在乡间小路上。然而,最终,他们还是逃不出命运。就在他们结婚的前一天,男孩突然匆忙离开了女孩。他们的爱情,也结束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和山楂树之恋惊人的相似。同样的感动,同样的让人扼腕叹息。也许正是因为结局的不完美,这个故事才变得越来越辛酸。
山楂树下,悲伤涌起。树上的红花像血一样红。花瓣上还有悲伤的泪水吗?花开花落数次,流水般缓缓流过,但山楂树下美丽的承诺和晶莹的泪珠凝结成永恒的风景。
篇12:南极之恋观后感
如果有人跟你讲,一个演员在方寸之间撑起了整部电影的精气神,你一定认为这得是老戏骨,特酷的那种!这一次,还真不是。
从《致青春》里走出来的杨子姗,估计大多数人心里依然保存着“玉面小飞龙”的青春活力。可我却看过她在《天亮之前》里分秒炸裂的演技,风尘妖冶的茉莉才是这场迷局的灯塔,指引着高野自我救赎的方向。与郭富城、郝蕾搭戏,也丝毫不减锋芒。这样的杨子姗,同样带给《南极之恋》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独具层次和美感。
讲真,《南极之恋》对于任何一个演员,都真的太考验人物塑造力了。一个不足几平米的小木屋,一张简陋的床板,几乎所有的戏,都是在这方寸之间完成的。相比于广阔的极地雪原,杨子姗可利用的空间非常有限。但她就是这样一个带给人惊喜的演员,你看荆如意这个人物,从高冷到感动,而后向死而生,表面上都是淡淡的疏离,内心却有着足够的感染力。
电影中,杨子姗饰演的荆如意就像被困住的指挥家,用博大精深的高空物理知识指挥着吴富春,让他的行动有目标有希望。虽然她不曾踏上茫茫雪原的征程,但她的力量却无处不在。杨子姗用充满智慧的冷静,塑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女科学家,台词功底特别扎实。物理学常识流畅的如同日常对话,从表情到语气,只要荆如意讲完,大荧幕之外的观众都会特别信服。人物的感染力,在于由内而外的气场。杨子姗提着那股子“精气神儿”,所以荆如意如同灯塔,是活着的希望。
《南极之恋》之于杨子姗,是方寸之间的百转千回。荆如意给了吴富春活下去的信仰,可她自己却终究是个脆弱的姑娘。两场情绪戏,让荆如意这个人物愈加丰满。
一场戏是坠机后,两个人找到小木屋,荆如意腿骨摔断,需要脱了裤子让吴富春帮忙接骨。只是几句简单的台词,让杨子姗念出了千金的重量。为了求生,她是放弃了引以为傲的清高,邀请一个自己所鄙夷的人来触碰自己。不甘和滔天的羞耻感,从整个人的身体里迸发出来,她的人在抖,眼泪逼在眼眶里打着转,双手紧紧攥着衣角。情绪的力量,传达的十分精准,直戳人心。故事的第一个转折,完成得很有力量。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人,如何彼此靠近呢?是天意弄人,更是求生意志下的妥协。
另一场戏,是一场又一场灾难之后的宁静。一只企鹅突然造访,一向冷静的荆如意也被萌到了,竟然为了留下企鹅当宠物而撒娇。小女人的娇羞感,特别明媚。或许,荆如意的一生都从未如此卸下防备的笑过,爱情让人变得柔软,变得温暖,变得像个小女孩一样。
百转千回的荆如意,再也不是初见时冰冷带刺的模样。这个人物的柔弱、娇羞、强大、可爱,一层又一层的剥落,最后只剩下向死而生的勇敢、怅然,还有真挚的爱……
杨子姗,演技格外走心,每次入坑,都被深深的带入,久久无法从那种怅然中剥离。荆如意长眠于此了,把生的希望留给所爱;亦或是,她还活着,在欧若拉的斑斓色彩中收获了童话般的爱情。开放式的结局,让人悲伤,也让人生出许多美好的期望。
篇13:《倾国之恋》观后感
《倾国之恋》观后感
有多少lovers就有多少haters,我不知道如果导演不是Madonna,这部电影在IMDB和上的评分还会不会是现在这样。
涉及到历史真实存在的人物的电影一般都会争议比较大,也很难处理好,The Iron Lady就是个例子,好在The Iron Lady里有Meryl Streep的演技撑腰,再说谁敢不对Meryl Streep的演技发出赞叹呢,即使是跟风也是要的吧。
名气在Meryl身上体现是好的一面,因为大龄非美女演员距离大众的距离是比性感流行女歌手的距离要远的,了解的人会发出赞叹,不了解的人也犯不着生出厌恶之情。
对Madonna来说,名气带来的更多的是争议,喜欢的人会喜欢,不喜欢的人分为几种,一种是了解以后确实不喜欢,一种是不十分了解但因为太红而反感,当然还有一类就是浮动型,本身的喜恶就收到流行度或正或反的影响。这几种人所占的比例我不好说,但中间一种在Madonna身上表现出来的效果肯定是要强于Meryl Streep。
回到电影的话题上。对于这一类的电影,我觉得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评价,一是所说的历史,一是电影本身。
我相信有很多理智的观众和舆论给这部电影不太高的评价是出于认为剧本过于浪漫化和美化历史。The Iron Lady和The Queen, The King's Speech的舆论中都有这种声音,而这是不是值得参考的标准就要取决于电影本身的定位:是严肃的历史题材电影还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艺术作品。
这个问题一直有比较大的争议和讨论,在我看来,除了纪录片,任何电影都逃不出艺术品和娱乐品的范围,即使是纪录片,也在艺术的范畴内。既然是有娱乐的成分在,那么适当的艺术加工是不为过的,关键是看导演想表达什么。
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只是给导演提供了素材和灵感,而导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诠释,甚至给出全新的注解,从而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和想抒发的情感。
再退一步说,即使美化历史是不对的,但有类似问题(或舆论认为有类似问题)的电影还有很多,可其他几部的评价都远在这部之上。所以说造成差异的因素应该是在美化后的故事或者电影本身。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故事上来说,Madonna给大家呈现出的是这么一部浪漫到无可救药有电影从我看来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一直以来我对Madonna的印象是独立女性,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矫情,不煽情,不被情绪过分左右,拿实力说话(只针对她的态度,不谈到底实力如何,这个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不要忘了,Madonna也是个女人,在伦敦首映礼上她很罕见的got emotional。当她说到这部电影献给她的母亲,讲述了‘a journey of a woman‘s soul’那一段时,没有征兆的哽咽也让我有些吃惊,虽然她数秒之后就恢复镇定。
在91年那部Truth or Dare纪录片里就有Madonna趴在母亲坟前的镜头,但是配合那时Madonna近似机器人的果断和坚毅的形象以及不可一世的狂傲,这段影像一直让我觉得格格不入,说白了就是假。而在出道30年后,自己已经是两个孩子母亲的Madonna会有这样的“人类的感情”让我觉得情有可原。
这是站在女性的角度拍的一部电影毫无疑问。也许这样的立意在现在看来已经毫无新意,但不可否认以男性或隐男性角度拍摄的电影还是占绝大多数。
电影看到一半时我脑海里就想起了索菲亚·科波拉的Marie Antoinette,同样是关于历史人物,同样是涉及到宫廷题材,同样是加上了重重的女性角度气息和导演自己赋予的个人诠释,也同样是引来了争议和两极分化的褒贬。
也许确实,加入了性别角度的立场后的艺术创作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也是当年以纯理性角度来欣赏电影时的我对Marie Antoinette并没有完全褒奖的原因,但是天平是需要平衡的,正是有少数这些以自身影响里为女性发出声音的艺术家的努力,大的环境才可能不至于失衡。
我想Madonna是很清楚自己在这个电影市场里所扮演的角色,或者说自己需要、能够和希望扮演的角色。不是说她拍不出一部不受自己性别影响的电影(这一点可以从她的纯女作Filth and Wisdom看出),而可以说她就是想坦然地拍这么一部为女性说话、给女性希望的电影,这有什么好羞耻的呢,她生为女人。话说回来很多人本来就是喜欢Madonna的这股坦然劲。
Madonna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自己其实是一个很浪漫的人。但是反观Madonna在其他方面的作品,这种浪漫主义并没有支配她的创作,而是受控的。浪漫和幼稚就像被人说烂的天才和白痴,中间其实只隔着一层纸的距离。
我没有办法给出区别浪漫和幼稚的具体评判标准,也不会自大到认为有能力给它定下一个标准。但在我从Madonna的音乐作品中感受到的来说,Madonna的浪漫是建立在对现实有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而非小女生整天做梦灰姑娘遇到白马王子式的浪漫。
我不会单纯被励志和“充满希望”的东西打动,这也是我不喜欢The King's Speech这类电影的原因;但我也不拒绝happy ending。当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坚强而抗拒一切美好的理想和结局时,这是多冷酷的世界。
为什么要不信甚至抵触呢,世界上还是会有happy ending的吧,即使没有落在你头上。抱着负面的态度,即使有人和你说他遇到了童话里的幸福,大概你也会觉得他是为了给别人看才那么说的。当然从悲观的角度你可以说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就好像Nelly Furtado的那首歌名,但是这个end还真得斟酌一下,以及什么样才算come to an end。
就像电影里温莎公爵和公爵夫人的故事,被驱逐出境受人唾弃算是come to an end了吗?又或者客死他乡算是come to an end了吗?当然啦浪漫本身是要夹杂一点被迫害臆想症的,没有困难何来浪漫,那只是甜得发腻。从我的心里接受能力来看,只要别在和平年代自己一个人意淫“为了他我可以献出生命”的程度而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就不至于被扣上“幼稚”的帽子。但结局的好坏很多时候来自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倒没有对错,乐观主义者看到的总是好的一面,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总是悲观的结局。尽管在这方面我可以算是倾向与悲观主义,但这没有太影响到我从这部电影中获得的享受,这个在对电影本身的讨论中我会说到。
再说除了hopelessly romantic的故事以外的部分。从目前普遍被接受的哲学观点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思想是由感官和经验建立起来的,我们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决定了我们是怎样的人。
我相信Madonna投入了很大的个人感情和经历到这部电影里,最直观的就是在两位主人公都曾经受到严重的家暴,这很明显是与Madona本人与Sean Penn那次失败的婚姻有关。我倒不是说她借此影射什么,而是说可以关注的点有那么多,正因为有类似经历所以更感同身受觉得值得着重一说。就好像一个从教育条件很差的环境中走出来的人可能更会把自己的慈善工作方向放在教育上。
总之,从爱情片的角度来说,大家能接受Titanic为什么不能接受这部呢?甚至很多人都能接受Once, Atonement这种拍的矫揉造作得一塌糊涂的电影为什么就不能接受W.E.呢?
另外既然说到故事,我可以理解如果有人因为对电影所宣扬的价值理念的不赞同而减星,你可以说她为婚外恋说话,也可以说这与女性的独立意识紧密相连,这也是仁者见仁的问题。对于我来说,我会更倾向于把注意力放到编剧这么处理所想要表达的想法上。
扯了很多乱七八糟的,最后说电影本身。这部电影从观感上来说算是我今年看过电影里最好的之一。节奏控制得很好,不拖沓也不过分赶时间。有很多电影看完以后再回想起来会觉得其实也没说什么,就是被一大堆无意义的小清新或lomo画面占掉了时间。那种追求纯意境的就不讨论了,但这部肯定不是。
画面上来说,Madonna的电影品位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这一点从她90年代中很多MV所邀请的导演和自己提供的构思已经可见一斑,在拍摄电影时更是知道怎样点到为止。
这方面的'反例我立刻想到的有赎罪和钢的琴。前者那段令我“印象深刻”的长镜头真是让我4年后还记忆犹新,更不用说过于卖弄的光影处理。钢的琴则构图过于单一,以一种投机取巧的方法营造出了匠气。这两种在我看来都是属于画面上“用力过猛”的例子,也是对野心勃勃的Madonna来说最容易犯下的错误,但看完电影我发现这方面被处理地很好,画面美得不会喧宾夺主。
W.E.给我的感觉是Madonna投入了很多心血、经过深思熟虑拍出的电影。导演知道自己在做的事和想要的效果,用初中作文的评语来说就是中心思想明确,语言流畅,生动有趣。内容上来说有太多可以进一步讨论和挖掘的内容,结合Madonna本人的经历也可以引申出很多有趣的讨论,我相信喜欢她并有一定了解的人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会发出一连串的吐槽吧。
插一句题外话,Madonna决定本人不出演角色也是很明智的决定,很贱地猜Madonna是不是自己也听说过曾经有歌迷统计过她在一部电影里出现的时间超过了一定长度电影就会Flop的事……这部电影主角的气质和演技都是符合要求的。
在我看来,电影本身是佳作。对于个体来说,好与不好是主观的,而评分这东西统计的是一个群体意见的平均值,对个体来说没有太大意义,所以单个观众觉得好与不好都是可以接受,但从客观角度来说,相对于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的其他电影来说这部也不会更差,所以获得如此不尽如人意的评分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也是如我这般懒和有书面讨论恐惧症的人会写这篇评论最原始的原因:被评分惊到了呗。
所以最后还想说,IMDB评分、评分这些时准时不准,我不是在清高地质疑大众的欣赏水平,而是想强调打分群体的不确定性。不同电影的观众群体可能是不同的,同样一个有话题性的导演或者演员也会引来很多跨越电影本身潜在欣赏全体的人过来看和评分,情况就会复杂很多。
打个比方就好比昆汀拍了一部B级片,观众群自然主要还是喜欢这类风格的影迷,于是分数可能很高,而不接受此类风格的观众自然也不会看和评分。但是如果有一天昆汀请了Meryl Streep演她的电影,而Meryl Streep也正好老妇聊发少年狂地突发奇想试试,结果很多学院派观众就看了昆汀的片子,最后的评分情况也可想而知。
所以对于大部分对Madonna没有明显态度倾向的观众,我会建议你自己看这部电影,尽量忘掉导演的名字和史料,根据自己直观的感受享受和评价这部电影,我想还是有很多人会enjoy的。而在我看来,这部就是Madonna的Masterpiece。
以上《高海拔之恋Ⅱ》观后感(精选13篇)的内容,由学练范文网搜集整理分享。
最新范文
《高海拔之恋Ⅱ》观后感(精选13篇)05-23
入职培训自我鉴定7篇05-22
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总结8篇05-22
素质大讨论心得体会参考5篇05-22
《青春心向党》心得体会8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