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优秀教案7篇

时间:2024-07-07 10:02:35 投稿人:kaka003

本文是网站小编coco给大家分享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案7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恰当设计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通过准备好的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高中物理优秀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7篇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篇1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将摩擦力作为一个整体来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别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学生更全面的从本质上掌握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

1、采用“学习即研究”的理念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围绕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让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从而实现物理学习的本质。

2、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就地取材的物品来进行小实验,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却能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采用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融于一体,通过实践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猜想与假设、实验与归纳、控制变量法、描点作图法等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已具有一定初中知识背景下,进一步来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并可应用二力平衡进行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2.在初中阶段对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够深入高中阶段加以细化;

3.在初中学习电阻时用到过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及动手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2、通过对静摩擦力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在生活中认识“力”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最大静摩擦力进行的实验探究及数据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好的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析静摩擦力的应用,进一步体现出物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四、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研究静摩擦力大小的范围。

2、研究静摩擦力的方向。

(二)难点:

如何对静摩擦力进行方向的判断。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模式

实验和多媒体教学:

(1)教师演示用:玻璃杯,大米,筷子,气球,玻璃球,两本交叠在一起的书,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红墨水,细线,木块,矿泉水瓶,ppt课件。

(2)学生用实验器材2人一组: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趣味实验演示

向压实的整杯米中插进一根筷子,用筷子将米杯提起,将气球放进玻璃杯内,向气球内充气,用气球将玻璃杯提起。

发问设疑:将整杯米和玻璃杯提起的神奇力量是什么呢?

2、深入分析:

对整杯米进行受力分析,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还有筷子对整杯米的向上的作用力,向学生提出疑问,这个作用力可能是什么性质的力,进而给出在物理学中像这样产生于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接触且相互挤压

通过回顾课前气球提杯子的小实验,向学生发问,为什么干瘪的气球不能够提起杯子?

对比分析,当气球充满气时,气球可以提起杯子,此时气球与杯子接触且存在挤压,当气球内气体放出时,气球与杯子不接触且不存在相互挤压,气球也不能提起杯子,进而得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之一是两物体接触并存在挤压。

②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仍然由气球提杯子的小实验入手,当气球与杯子都放在桌面上,且相对桌面静止时,气球和杯子之间不产生静摩擦力。当气球提起杯子时,气球和杯子之间就产生了静摩擦力,这是由于当气球提起玻璃杯时,玻璃杯会“想”相对气球向下运动,我们将其称为玻璃杯有相对气球向下的运动趋势,进而自然得出静摩擦力的又一个产生条件是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③两物体接触面粗糙

夹玻璃球竞赛:

竞赛规则:谁能在十秒钟之内,用筷子夹起的玻璃球多谁就获胜。

十秒钟过去,我们会发现,一位同学夹起了几个玻璃球,而另一位同学几乎没有夹起玻璃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追问,为什么比赛结果会如此悬殊?

教师解密,这是由于老师给“获胜”的同学所用的筷子提前穿上了一层“橡胶外衣”,进而使筷子与玻璃球接触的表面变得粗糙,才使得“获胜”同学顺利夹起玻璃球。

由此自然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第三个条件是两物体接触面粗糙。

2、静摩擦力概念

通过得出了静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可进一步概括得出静摩擦力的具体概念,即:两个相互挤压且相对静止的物体,由于存在相对运动趋势而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给出定义后,教师提出一个将两本交叠在一起的书分开的小游戏,让学生亲身体会静摩擦力“巨大”力量,进而对静摩擦力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

3、静摩擦力的三要素

①作用点

引导学生通过定义直接得出,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接触面上。

②方向

①用刷毛弯曲方向表示刷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在引导学生分析静止在斜面上的刷子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法分析得出刷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与刷子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这一结论。

②对被气球提起的杯子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逆向思考,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

③大小

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

杯子与木块相连,不断向杯中加水,直到木块滑动,可直观定性的观察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自然提出猜想,静摩擦力的增大存在一个限度,教师加以解释说明,给出静摩擦力大小情况: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即fmax,这个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力,其数值范围fmax≥f≥0,且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

4、巩固提高

①引导学生利用定义判断静止在曲面上的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加以总结概括,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让学生分析在超市电梯上的人的受力情况,和人走路及传送带上的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

教师加以纠正和强调:受到静摩擦力作用的不一定是静止的物体,静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5、应用

教师给出静摩擦力在生活中应用的相关实例,并给与解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静摩擦力的利与弊。领会自然的神奇力量。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篇2

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思考、交流、回答:

不能这样说。

导体的电阻是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它跟导体两端是否有电压或电压的大小,导体中是否有电流或电流的大小无关。所以,我们不能认为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

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电流为零,但导体电阻依然存在。因此不能认为电压u跟电流i成正比,跟电阻r也成正比。

阅读科学世界,了解酒精检测仪的原理;

观察图片,了解电子秤的原理。

思考、交流、回答:

可以由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利用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来求解。而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可以测出来。即: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导体中的电流,用电压表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求出导体的电阻了。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学生讨论梳理知识,交流收获和困惑。见板书设计。

四、课堂检测教师巡视、讲评完成检测题。见附件。

五、布置作业1.完成《助学》上本节的题。

2.完成“周六自测”。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篇3

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

1.理解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能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深刻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能熟练应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三种力的认识是本章的基础,物体的受力分析必须准确,再利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来解决问题。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本章复习课建议用1节课的课时,关键仍然在对基础问题的复习上,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及对其大小、方向的认识,并能够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现阶段受力分析也只分析物体受力个数比较少、简单的情况,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课前

准备本章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要了解大多数学生处于什么状况。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学生提出来问题,注意一题多解的准备。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

预习过程梳理知识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回顾本单元内容,可以查阅教材和以前的学案,对本章内容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有所了解。ppt演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单元体系构建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情况。就学案中有疑惑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

课堂探究

小组讨论

小组展示

补充质疑

教师点评主题1: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总结弹力、摩擦力的特点,如何判断弹力、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1)分析甲、乙两位同学谁对谁错,为什么。

(2)说说对于发生微小形变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以及静摩擦力,我们该采用什么方法判断。

(3)说说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口头表述

主题2:受力分析

总结受力分析的步骤,介绍整体法和隔离法的选择。(1)画出各图中物体的受力情况。

(2)结合第一问中所画的受力分析,思考一下画受力分析的步骤。

(3)说说受力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口头表述、板书

主题3:将已知力f分解成两个分力f1、f2的情况

让学生掌握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特点。依次分析下列问题:

(1)已知两个分力f1、f2的方向,求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

(2)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大小,求f2的大小和方向,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

(3)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分力f2的大小,求分力f1的大小和分力f2的方向,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口头表述

讲练结合独立分析思考根据具体情况与部分同学(特别是各小组组长)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侧重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与分解。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全,小组同学都完成后可交流讨论。

拓展一、对弹力的理解

拓展二、对摩擦力的理解

拓展三、物体受力分析常用的方法

拓展四、力的合成与分解ppt

拓展技能检测视学生基础和课堂时间、教学进度决定是否作要求教师未提出要求的情况下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自主完成ppt

记录要点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后作点评学生在相应的位置作笔记。ppt

总结反思知识总结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有没有必要总结或部分点评一下。学生就本节所学做一个自我总结,之后可小组交流讨论。ppt

感悟收获注意有代表性的收集一些学生的体会,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根据自己的感受如实填写

根据自己的思考找出解决方案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推桌子前进时很费力,为什么?

(二)新课学习

1.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猜想一: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有同学会提出与重力有关,可举把黑板擦压到黑板上所受摩擦力与重力无关来引导学生找到压力影响摩擦)

猜想二: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三: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猜想四:与运动速度有关

针对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3.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

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例:滑雪比赛

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

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课后小结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九节的内容,它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深化和实际应用,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能巩固电学问题的分析思路,加深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内容

2、理解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基本原理,体验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探究过程。

3、用解析法和图象法求解电动势和内阻。

4、使学生掌握利用仪器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并通过设计电路和选择仪器,开阔思路,激发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实验研究中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

2、学会利用图线处理数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实验手段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技能,具备敢于质疑的习惯、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图线处理数据

难点:如何利用图线得到结论以及实验误差的分析

四、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分析:

①掌握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会利用该定律列式求解相关问题。

②掌握了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2.学习能力分析:

①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断提高,能够初步地、独立发现事物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的能力。

②具有初步的概括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力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回顾上节所学内容,引入新内容

教师: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那么此定律文字怎么述?公式怎么写?

学生: 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提出问题:现在有一个干电池,要想测出其电动势和内电阻,你需要什么仪器,采用什么样的电路图,原理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到的大致答案为:由前面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可知e=i(r+r),或e=u+ir,只需测出几组相应的数值便可得到,可以采用以下的电路图:

这几种方法均可测量,今天我们这节课选择用 测量的这一种。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1.实验原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

2.实验器材:

学生回答: 测路端电压; 测干路电流,即过电源的电流。需测量的是一节干电池,电动势约为1.5v,内电阻大约为零点几欧。

电流表、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的规格要根据实验的具体需要来确定,看看我们用到的电路图里面 、 各需测的是什么?

提出问题:选用电路图时,还可将 接在外面,原则上也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在做实验时是否两个都可以,还是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学生回答:两种方式测量都会带来误差。

采用图1 示数准确 示数偏小

采用图2 示数准确 示数偏小

选用哪种方式,要根据实际测量的需要确定,现在要想测出电源的内阻,如果采用图2方式,最后得到的结果相当于电源内阻与电流表内阻的总和,而两者相差又不太多,这样一来误差就会比较大,所以应采用图1的电路图。明确各仪器的规格:

电流表0~0.6a量程,电压表0~3v量程。

滑动变阻器0~50Ω。

此外,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3.数据处理:

原则上,利用两组数据便可得到结果,但这样做误差会比较大,为此,我们可以多测几组求平均,也可以将数据描在图上,利用图线解决问题。

明确:

①图线的纵坐标是路端电压,它反映的是:当电流i增大时,路端电压u将随之减小,u与i成线性关系,u=e—ir。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是电源的性质,所以也叫电源的外特性曲线。

②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中,u与i成正比,前提是r保持一定,而这里的u-i图线中,e、r不变,外电阻r改变,正是r的变化,才有i和u的变化。

实验中至少得到5组数据,画在图上拟合出一条直线。要求:使多数点落在直线上,并且分布在直线两侧的数据点的个数要大致相等,这样,可使偶然误差得到部分抵消,从而提高精确度。

讨论:将图线延长,与横纵轴的交点各代表什么情况?

归纳:将图线两侧延长,分别交轴与a、b点。

a点意味着开路情况,它的纵轴截距就是电源电动势e。

说明:

①a、b两点均是无法用实验实际测到的,是利用得到的图线向两侧合理外推得到的。

②由于r一般很小,得到的图线斜率的绝对值就较小。为了使测量结果准确,可以将纵轴的坐标不从零开始,计算r时选取直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求得。

4.误差分析:

实验中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请同学们进一步讨论,得到的数值是偏大还是偏小?(提示:利用图线及合理的推理)

可以请几位同学发言,最后得到结论。

因为 电压表的分流作用

所以 i真=i测+iv

即 (i真—i测)↑,

反映在图线上:

当 u=0时,iv→0 i→i真

故 r真>r测 e真>e测

5.布置作业:

认真看书,写好实验报告。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步骤:

三、数据处理:

计算:

图像:

四、误差分析:

十、教学反思:本节课重在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学校:临清三中 学科:物理 编写人:孙风武 审稿人:盛淑贞

多用电表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学习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掌握科学测量的主要步骤。

二、预习内容

一、实验目的

测定电源的________________。

二、实验原理

1、图2.6-1中,电源电动势e、内电阻r,与路端电压u、电流i的关系可写为

e=______________。(1)

2、图2.6-2中,电源电动势e、内电阻r、电流i、电阻r的关系可写为

e=______________。(2)

3、图2.6-3中电源e、内电阻r、路端电压u、电阻r的关系可写为

e=______________。(3)

e r r

e r r

图2.6-2 图2.6-3

实验原理1是本节课的重点。测出几组u,i数值,带入(1)式得到的方程两两组成方程组,可得到e,r值。这种方法误差较大。还可以多测出几组u,i值,然后在u-i坐标平面内描出各组u、i值所对应的点,然后通过这些点画一直线,如图2.6-4所示,直线与纵轴的的交点的纵坐标就是电池的电动势的大小,直线与横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就是电池的短路电流io=e/r,因此可求的内电阻r=e/io。

三、实验器材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关、

导线。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学会科学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有公式法和图像法。

学习重难点:图像法计算e、r。

二、学习过程

实验步骤

1.连接电路。如图2.6-1所示。电流表取0.6a量程,电压表 o io i/a

取3v量程,移动触头位置使连入电路中的有效阻值_______。 图2.6-4

2.测几组(i,u)值。闭合电键,移动变阻器触头位置,使电流有明显示数,记下一组(i,u)值,断开电键。用同样方法,多次移动变阻器触头位置,记录多组(i,u)值,然后断开电键。

3.建立坐标系、描点。纵轴表示__________,横轴表示__________,取合适的标度,使所描坐标点分布绝大部分坐标纸,必要时纵坐标可以_________________。

4.据描出的坐标点作出u-i图像。应使图象尽量多的通过描出的点,不在图象上的点要尽量对称的分布于图线两侧,误差很大,应坚决舍弃。

5.测算电动势和内电阻。准确读出u-i图线与纵轴和横轴的交点坐标,并带入u=e-ir中,算出e=?r=?

?典型例题】

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所用的电路如图2.6-5所示,一位同学测得六组数据如下表中所示。

组别 i(a) u(v)

1 0.12 1.37

2 0.20 1.32

3 0.31 1.24

4 0.32 1.18

5 0.50 1.10

6 0.57 1.05

(1)试根据这些数据在图2.6-6中作出u-i图线。

(2)根据图线得出电池的电动势e=____v,电池的内电阻r= ________ 。

(3)若不作出图线,只选用其中两组u和i数据, 可利用公式e=u1+i1r,e=u2+i2r算出e和r,这样做可能得出误差很大的结果,选用第______组和第 ______组的数据,求得e和r误差最大。

(三)反思总结

误差分析是难点

(四)当堂检测

1.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待测电池、开关和导线配合下列哪些仪器.可以达到测定目的( )

a.一只电流表和一只滑动变阻器

b.一只电流表和一只电压表

c.一只电流表和一只电阻箱

d.一只电压表和一只电阻箱

2.下面给出多种用伏安法测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数据处理方法,其中既减小偶然误差,又直观、简便的方法是 ( )

a.测出两组i,u的数据,代入方程组e=u1+i1r和e=u2+i2r中,即可求出e和r

b.多测几组i,u的数据,求出几组e,r,最后分别求出其平均值

c.测出多组i,u的数据,画出u—i图像,再根据图像求e,r

d.多测出几组i,u数据,分别求出i和u的平均值,用电压表测出开路时的路端电压即为电压势e,再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内电阻r

3.现有器材:量程为10.0ma、内阻约30 -40 的电流表一个,定值电阻r1=150 ,定值电阻r2=100 ,单刀单掷开关s,导线若干。要求利用这些器材测量一干电池(电动势约1.5v)的`电动势。

(1)按要求在实物图上连线。

(2)用已知量和直接测得量表示的待测电动势的表达式为e= ,式中各直接测得量的意义是: .

课后练习与提高

1.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定a、b两节干电池的电动势ea、eb和内电阻ra、rb时,画出的图线如图所示,则( )

a、.ea>eb,ra>rb b、ea>eb,ra

c、earb d、ea

2.在图所示的电路中,r1、r2为标准电阻,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时,如果偶然误差可以忽略不计,则电动势的测量值______真实值,内电阻的测量值______真实值,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是______.

3.在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备有下列器材:

① 干电池e(电动势约为1.5v、内电阻大约为1.0 )

② 电压表v(0~15v)

③ 电流表a(0~0.6a、内阻0.1 )

④ 电流表g(满偏电流3ma、内阻rg=10 )

⑤ 滑动变阻器r1(0~10 、10a)

⑥ 滑动变阻器r2(0~100 、1a)

⑦ 定值电阻r3=990

⑧ 开关、导线若干

⑴ 为了方便且能较准确地进行测量,其中应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是_________(填写字母代号);

⑵ 请在线框内画出你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并在图中标上所选用器材的符号。

(3) 上图为某一同学根据他设计的实验,绘出的i1—i2图线(i1为电流表g的示数,i2为电流表a的示数),由图线可求得被测电池的电动势e =_____v,内电阻r =_____ 。

4.在测定一节干电池(电动势约为1.5v,内阻约为2)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变阻器和电压表各有两个供选:a 电压表量程为15v,b 电压表量程为3v,a变阻器为(20,3a),b变阻器为(500,0.2a)。

电压表应该选_______(填a或b),这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阻器应该选_______(填a或b),这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求测量由2节干电池串联而成的电池组的电动势e和内阻r(约几欧),提供下列器材:电压表v(量程3v,内阻1kΩ)、电压表v2(量程15v,内阻2kΩ)、电阻箱(0~9999Ω)、开关、导线若干。

某同学用量程为15 v的电压表连接成如图所示的电路,实验步骤如下:

(l)合上开关s,将电阻箱r阻值调到r1=10Ω,读得电压表的读数为u1

(2)将电阻箱r阻值调到r2=20Ω,读得电压表的读数为u2,由方程组u1=ε-u1r/r1、u2=ε-r2 解出ε、r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上述实验在选择器材和实验步骤中,应做哪些改进?

6.测量电源b的电动势e及内阻r(e约为4.5v,r约为1.5Ω)。

器材:量程3v的理想电压表○v,量程0.5a的电流表○a(具有一定内阻),固定电阻r=4Ω,滑动变阻器r′,开关s,导线若干。

① 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图中各无件需用题目中给出的符号或字母标出。

②实验中,当电流表读数为i1时,电压表读数为u1;当电流表读数为i2时,电压表读数为u2。则可以求出e= ,r= 。(用i1,i2,u1,u2及r表示)

答案:当堂检测

1、cd 2、c

3、(1)连图:左图只用r1接入电路;右图用r1和r2串联接入电路。

(2) r2 i1是外电阻为r1时的电流,i2是外电阻为r1和r2串联时的电流

课后练习与提高

1、a

2、等于,大于电流表具有内电阻

3、⑴r1; ⑵电路图如右图所示;

⑶1.47(1.46~1.48均可);0.83 (0.81~0.85均可)

4、b,a电压表的量程过大,误差较大;a,b变阻器额定电流过小且调节不便。

5、应选用量程为3v的电压表.

改变电阻箱阻值r,读取若干个u的值,由i=u/r计算出电流的值,然后作出u-i图线,得到ε、r。

6、①实验电路原理图如图。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篇6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条件、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1)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知道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2)知道干涉现象、波的衍射现象都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条件、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教学难点:波的干涉图样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

教学教具:长绳、发波水槽(电动双振子)、音叉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物理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原来波遇到狭缝、小孔或较小的障碍物时会产生一种特有得现象,这就是波的衍射。

(二)进行新课

波在向前传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波线弯曲,偏离原来的直线方向而绕到障碍物的背后继续转播,这种现象就叫做波的衍射。

1. 波的衍射

(1)波的衍射: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哪些现象是波的衍射现象?(在水塘里,微风激起的水波遇到露出水面的小石头、芦苇的细小的障碍物,会绕过它们继续传播。)

实验:下面我们用水波槽和小挡板来做,请大家认真观察。

现象:水波绕过小挡板继续传播。将小挡板换成长挡板,

重新做实验:

现象:水波不能绕到长挡板的背后传播。这个现象说明发生衍生的条件与障碍物的大小有关。

(2)衍射现象的条件

演示:在水波槽里放两快小挡板,当中留一狭缝,观察波源发出的水波通过窄缝后怎样传播。

第一、保持水波的波长不变,该变窄缝的宽度(由窄到宽),观察波的传播情况有什么变化。观察到的现象:在窄缝的宽度跟波长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水波绕到挡板后面继续传播。(参见课本图10-26甲)

在窄缝的宽度比波长大得多的情况下,波在挡板后面的传播就如同光线沿直线传播一样,在挡板后面留下了“阴影区”。(参见课本图10-26乙)

第二、保持窄缝的宽度不变,改变水波的波长(由小到大),将实验现象用投影仪投影在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在窄缝不变的情况下,波长越长,衍射现象越明显。

将课本图10-27中的甲、乙、丙一起投影在屏幕上,它们是做衍射实验时拍下的照片。甲中波长是窄缝宽度的3/10,乙中波长是窄缝宽度的5/10,丙中波长是窄缝宽度的7/10。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窄缝宽度跟波长相差不多时,有明显的衍射现象。

窄缝宽度比波长大得多时,衍射现象越不明显。窄缝宽度与波长相比非常大时,水波将直线传播,观察不到衍射现象。

结论: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的特有现象。

2、波的叠加

我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将两块石子投到水面上的两个不同地方,会激起两列圆形水波。它们相遇时会互相穿过,各自保持圆形波继续前进,与一列水波单独传播时的情形完全一样,这两列水波互不干扰。

3、波的干涉

一般地说,振动频率、振动方向都不相同的几列波在介质中叠加时,情形是很复杂的。我们只讨论一种最简单的但却是最重要的情形,就是两个振动方向、振动频率都相同的波源所发出的.波的叠加。

演示:在发波水槽实验装置中,振动着的金属薄片ab,使两个小球s1、s2同步地上下振动,由于小球s1、s2与槽中的水面保持接触,构成两个波源,水面就产生两列振动方向相同、频率也相同的波,这样的两列波相遇时产生的现象如课本图10-29所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用波的叠加原理来解释。

课本图10-30所示的是产生上述现象的示意图。s1和s2表示两列波的波源,它们所产生的波分别用两组同心圆表示,实线圆弧表示波峰中央,虚线圆弧表示波谷中央。

某一时刻,如果介质中某点正处在这两列波的波峰中央相遇处[课本图10-30所示中的a点],则该点(a点)的位移是正向最大值,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经过半个周期,两列波各前进了半个波长的距离,a点就处在这两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处,该点(a点)的位移就是负向最大值。再经过半个周期,a点又处在两列波的波峰中央相遇处。这样,a点的振幅就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所以a点的振动总是最强的。这些振动最强的点都分布在课本图10-30中画出的粗实线上。

某一时刻,介质中另一点如果正处在一列波的波峰中央和另一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处[课本图10-30中的b点],该点位移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经过半个周期,该点就处在一列波的波谷中央和另一列波的波峰中央相遇处,再经过半个周期,该点又处在一列波的波峰中央和另一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处。这样,该点振动的振幅就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所以该点的振动总是最弱的。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等,这一点的振幅就等于零。这就是为什么在某些区域水面呈现平静的原因。这些振动最弱的点都分布在课本图10-30中画出的粗虚线上。可以看出,振动最强的区域和振动最弱的区域是相互间隔开的。

频率相同的波,叠加时形成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inerference)。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

只有两个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的波源发出的波,叠加时才会获得稳定的干涉图样,这样的波源叫做相干波源,它们发出的波叫做相干波。不仅水波,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干涉现象是一切波都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

演示:敲击音叉使其发声,然后转动音叉,就可以听到声音忽强忽弱。这就是声波的干涉现象。

(1)做波的干涉:频率相同的波,叠加时形成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

(2)特点:干涉现象是一切波都具有的现象。

(3)产生条件: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磁化与退磁的概念。

2、了解磁性材料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磁化和退磁

说明:缝衣针、螺丝刀等钢铁物体,与磁铁接触后就会显示出磁性,我们把钢性材料与磁铁接触后显示出磁性的现象称之为磁化

说明:原来有磁性的物体,经过高温、剧烈震动或者逐渐减弱的交变磁场的作用,就会失去磁性,这种现象叫做退磁

说明:铁、钴、镍以及它们的合金.还有一些氧化物,磁化后的磁性比其他物质强得多,这些物质叫做铁磁性物质,也叫强磁性物质

问:为什么铁磁性物质磁化后能有很强的磁性?(铁磁性物质的结构与其他物质有所不同,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电子绕核旋转,这就相当于一个小磁体,称之为磁畴,磁化前,各个磁畴的磁化方向不同,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各个磁畴的作用在宏观上互相抵消,物体对外不显磁性。磁化过程中,由于外磁场的影响,磁畴的磁化方向有规律地排列起来,使得磁场大大加强。这个过程就是磁化的过程,高温下,磁性材料的磁畴会被破坏.在受到剧烈震动时,磁畴的排列会被打乱,这些悄况下材料都会产生退磁现象。有些铁磁性材料,在外磁场撤去以后,各磁畴的方向仍能很好地保持一致,物体具有很强的剩磁.这样的材料叫做硬磁性材料。有的铁磁性材料,外磁场撤去以后,磁畴的磁化的方向又变得杂乱,物体没有明显的剩磁,这样的材料叫做软磁性材料。永磁体要有很强的剩磁,所以要用硬磁性材料制造.电磁铁要在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失去磁性,所以要用软磁性材料制造。)

二、磁性材料的发展

阅读

三、磁记录

阅读

四、地球磁场留下的记录

阅读

第五节、磁性材料

一、磁化和退磁

1、磁化:钢性材料与磁铁接触后显示出磁性的现象

2、退磁:原来有磁性的物体,经过高温、剧烈震动或者逐渐减弱的交变磁场的作用,就会失去磁性

3、铁磁性物质(强磁性物质):铁、钴、镍以及它们的合金.还有一些氧化物,磁化后的磁性比较强

4、磁化和退磁解释: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电子绕核旋转,这就相当于一个小磁体,称之为磁畴,磁化前,各个磁畴的磁化方向不同,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各个磁畴的作用在宏观上互相抵消,物体对外不显磁性。磁化过程中,由于外磁场的影响,磁畴的磁化方向有规律地排列起来,使得磁场大大加强。这个过程就是磁化的过程,高温下,磁性材料的磁畴会被破坏.在受到剧烈震动时,磁畴的排列会被打乱,这些悄况下材料都会产生退磁现象

5、硬磁性材料:磁化后撤去外磁场,物体具有很强的剩磁

软磁性材料:磁化后磁畴的磁化的方向又变得杂乱,物体没有明显的剩磁

二、磁性材料的发展

三、磁记录

四、地球磁场留下的记录

最新范文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7篇07-07

51活动方案5篇07-07

教学月活动方案优质7篇07-07

说课数学教案参考8篇07-07

做人要诚信的演讲稿优秀5篇07-07

用电安全的演讲稿5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