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优选5篇】"关于文章分享。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kaka001。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次学练范文网为您整理了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 篇一姓名:
一、填空:
1、人民币的单位有(
)(
)(
)。
2、1元=(
)角
1角=(
)分
5角7分=(
)分
36角=(
)元(
)角
20角=(
)元
100分=(
)元
3、1张
50
元可以换(
)张20
元和(
)张10
元;还可以换(
)张20元和(
)张10元。
100
元可以换(
)张50
元;或者换(
)张20
元;或者换(
)张10
元;
1张20
元可以换(
)张5
元。
4、买一只68元的足球。小红付的钱全是10元,她最少付了(
)张10元;小军付的钱正好,小军最多付了(
)张10元。
5、在(
)里填上“>”“<”或“=”。
50分
5角
4分
4角
1元
9角
3角
31分
7元
7角
6元8角
7元
42分
4元1角
女鞋比男鞋贵一些,女鞋多少元?
二、选择。
78元
54元
48元
50元
1、4张
5张
6张
2、一辆玩具汽车58元,强强带的钱刚好可以买一辆玩具汽车,强强带的钱中最多有几张10元?
85元
8元5角
8角5分
3、一个西瓜的价格大约是多少钱?
2元8角
28元
2角8分
4、一个书包的价格大约是多少钱?
4张
5张
6张
5、有很多张1元、5元、10元的纸币,现在要拿出28元,最少要拿多少张纸币?
三、算一算,填一填。
1、(1)台灯的价钱比书包贵(
)元。
(2)如果全用10元付钱买两样东西,至
少要
带(
)张10元的钱。
2、40元
7元
22元
1元
(1)铅笔盒比铅笔贵多少元?
.
(2)小明买水彩笔找回3元钱,他付了多少钱?
(3)芳芳付了50元钱,找回10元,他买了(
).
(4)小云买了一个文具盒和一盒水彩笔,她最少要带
(
)十元。
3、妈妈买一套衣服用去89元,买上衣用去50元,买裤子用去多少元?
4、妈妈去买菜,用去16元后还剩下10元,妈妈原来有多少钱?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 篇二一、教学目的`
1、 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并能进行换算。
2、 会用大面额人民币付钱,体会付钱方式的多样化。
3、 感受大面额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勤俭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不同面值大面额人民币,教学软件,学生学习材料。
学生准备: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学具。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昨天,我们去人民币王国里做客,在那里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人民币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呢?
学生: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元、角、 分三个单位 )
教师:你能说说人民币之间有什么最重要的互换关系吗?
学生:1元=10角,1角=10分。
( 教师板书此关系式)
教师:今天,我又给孩子们带来一些用元作单位的人民币大朋友,他们的名字叫做大面额人民币。他们也想跟孩子们一起玩儿,你们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吗?
(教师出示课题:大面额人民币)
教师:他们就在我们数学书里第73页上等着你们呢!快去找一找他们吧!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复习,由小面额人民币引出大面额人民币,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供框架,使新旧知识很好的联系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关系提供知识迁移的基点。]
(二)、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1、教师:孩子们见过他们吗?在哪儿见过?
学生1:我在超市里见过。
学生2:我在老师收学费的时候见过。
学生3:我在商场里见过。
2、教师:用过他们吗?什么时候用过?
学生1:开学交学费时我用过。
学生2:我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付钱时,妈妈让我去付钱,那时用过。
3、教师:孩子们既然见过、用过这些新朋友,那你们一定也认识他们吧?下面就请你跟同桌的孩子相互介绍介绍新朋友吧!
教师:有谁愿意把新朋友介绍给全班的孩子听一听。
(学生上台用教师准备好的教具展示并板贴)
学生介绍认识人民币的方法;
4、教师:今天我们的新朋友们要去参加人民币王国里举行的一次化装舞会,他们想请你们帮他们检查检查他们化的装好不好,别人还能不能认出他们来。
(教师出示多媒体游戏内容)
游戏1:教师出示遮住一部分颜色和图案但留有数字的人民币。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 篇三[关键词]教学情境问题情境数学课堂课堂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标准》还指出: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论文。在生活、活动和游戏的情境中,容易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创设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数学内容去思考,一般分为情境故事化、情景活动化、情境生活化和情境问题化。
一、情境故事化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北师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二、情境活动化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三、情境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四、情境问题化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 篇四【关键词】教材处理;数学教学;内容调整
【中图分类号】G622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个单元分为"认识人民币"和"简单的计算"两大部分内容。人民币作为我国的法定货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对一年级的孩子进行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爱惜人民币的教育十分重要。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却遇到了极大的障碍,老师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去让学生明白各币种之间的换算,学生更是无法理解。照理说,人民币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学生也时有所用,但为什么反而会掌握得不够理想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在哪呢?
现象分析一:币种过于陈旧,学生认识困难。
教材上出现的人民币,绝大部分都是第四版人民币,而这种人民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已经不多了。特别是对于现在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很多学生都是没有使用过甚至没有看到过这一套人民币。因此,在认识的时候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策略思考一: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特点。
《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教材把它安排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的课程安排十分科学、合理。
但如果说要做到教材内容完全的"与时俱进",这并不现实。所以,在教学本单元之前,我就发动家长收集第四套人民币和第五套人民币,但由于市面上第四套人民币的流通量已不大,家长们还是无法集齐整套。于是,我便从家里拿来自己以前收集着的第四套人民币各种面值的纸币及硬币,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设施进行展示,使学生加深记忆。
现象分析二:缺乏计算知识,学生换算困难。
在人民币的换算过程中,需具备一定的计算知识和生活经验。如"10元可以换几张2元和几张1元"这种换钱题目,在孩子们的头脑中缺少这样的直观表象,所以这样的计算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的。
又如,教材52页"做一做"中的第三小题,买一个单价为0.50元的风车,付出2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2元-5角=20角-5角=15角
像"20-5"这样的退位减法,应该是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来说,或许不存在计算问题,但由于本校的孩子大多都是外来民工子女,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课堂上没有涉及过的题型还是困难重重,正确率较低。
策略思考二:因"生"制宜,调整教学次序。
尽管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巨大,但由于学生基础差异问题,我们的教学在必要的情形下也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和"再加工",使之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引导学生的"学"。
所以,当我碰到《认识人民币》教学时,我是采取先教学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让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再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教学。对教材进行这样子的调整,效果是显著的,而且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现象分析三:提前出现小数,学生理解困难。
在这一单元中,出现了诸多形如"0.50元"的小数。或许编者认为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可事实上,现在的孩子即使出去购物,也是家长一手包办,孩子们只是负责挑选自己喜欢的食物,他们很少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买东西"的过程,所以在教师没有讲解之前,用小数形式表示的价格班中只有很少几个同学看得懂,绝大部分孩子是根本就不认识的。
策略思考三:延伸教材,补充生活素材。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离不开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适当选取和补充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记得在第一次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材第50页例6)时,我所采取的措施是出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4种不同商品价格的表示法,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并懂得如何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形式的商品价格转换成"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但出乎意料的是,班中很少有同学能够真正理解。于是,我便进行强制性地灌输,直接告诉他们这些小数的意思,再从若干个小数的介绍中,初步让学生感知到:小数点前的数表示的是"元",小数点后第一个数字表示的是"角",小数点后第二个数字表示的是"分"。
所以,在第二次执教《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时,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把教室的一角布置成"商店",让孩子们通过这个"模拟购物"的活动亲身体验购物的过程。活动中,孩子们纷纷把自己家里的玩具带到学校来,并给每一件"商品"标上了价格。在进行购物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里的钱确定怎样付款,而售货员也要根据商品的价格和顾客付的钱来计算需要找多少零钱。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拉近了人民币与孩子们的距离,使他们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教材、读懂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受教材的束缚,而应该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的一种范例。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利用广泛的教学资源,活用教材、创新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变得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常汝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 篇五一、变知识给予为主动探寻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给予过程,不是教师把教材教完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不是学生把教材上的知识学完,会解答类似问题就完成学习目标的了。它应当是我们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与“教学主体”的教师通过教材这个媒介交互作用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事情都是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的内容。所以,我们要顺应社会的发展与学生的真实情况,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他们必需的数学信息,进行思考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和克》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回家搜集有关千克与克的知识,到商店、家里找出不同的物品,并看看它们的重量,最后自己比较千克与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电脑的家庭,让他们上网搜集千克与克的相关材料。结果,学生获得了比教材中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多得多的史料知识与科学知识,如“千克与克是谁提出的”等等。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把要学习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际探索与研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学完了,而课堂只是学生交流、探讨自己成果的阵地,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变围绕预设为自然生成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课堂教学必须完成课堂预设教案中的任务”的观点,学生仍是教学中的被动接受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只需给学生搭建一个可供他们自由探索的舞台,提供有效的探究材料,让学生自己猜想预测、动手实践。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因为学生对人民币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笔者没有进行过多的预设,而是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大家都知道人民币可以买到东西,那么,你了解关于人民币的哪些知识,现在就说给大家听听。”在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不仅把教材里的知识点学完了,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新的内容。比如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人民币正面画的是。”有的学生说:“人民币的反面100元是人民大会堂,50元是布达拉宫,20元是桂林山水、10元是三峡风光,5元是泰山,这说明我们国家的风景是非常秀丽的,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祖国。”有的学生说:“人民币有许多防伪标志,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就可以看到,那是防止坏人造假人民币用的。”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而且还通过课堂这个小小的舞台,展示了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获得的其他知识,学生学得既轻松愉快,又丰富多彩。
三、变单一数学为学科融合
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彼此交叉、融合、互相渗透的有机整体。以往的数学教学只是孤军奋战,不能够联系其他学科,从而造成了高耗低效的结果。通过实践,笔者感觉如能恰当地把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起来,数学课堂上有语文、音乐、美术等知识,那将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并不断地喜欢上学习数学。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多数兼任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这也为实现学科整合提供了方便。
四、变注重结果为思路表述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重视学生做得正确于否,成绩考得理想与否,忽视了学生对解题过程的探究,忽略了学生对解题思路的叙述。时间长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会下降。而学生的思路表述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思路表述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从敢于表达到善于表达,并引导学生把思路表述完整。比如,教材的许多练习最后都会有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根据上面提供的材料,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答。这时,笔者就会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出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说明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然后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才让学生把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写出来并解答。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条理性,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以上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优选5篇】的内容,由学练范文网搜集整理分享。
最新范文
《变形记》教案(通用19篇)05-22
《摇篮》教案(通用16篇)05-22
小数的意义教案(精选16篇)05-22
认识5以内的序数教案(精选15篇)05-22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类与整理》(精选13篇)05-22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4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