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论文

时间:2024-06-26 10:03:21 投稿人:kaka003

本文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论文"范文分享。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kaka00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论文,本文共1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论文

篇1: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论文

一、鼓励幼儿探究和标新立异,保护幼儿创新精神的萌芽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探究问题罢了。”由此可见,好奇、好问、爱探究的天性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

由于幼稚和缺乏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各种创新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异想天开相联系:这使得一部分家长和教师常常产生错觉,并会在言语中、行动上不自觉地压抑甚至扼杀幼儿创造性的萌芽。一次美术课,班上一位小朋友在画完了一个小朋友后,又在旁边加了一团黑色二家长接孩子时,当孩子高兴地将画交给妈妈时,妈妈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幼儿回答:“小朋友的影子。”“谁叫你瞎画,你没看见教师就画了一个小朋友吗?”表面看来家长是要求幼儿遵循常规,学习范画,实际上却粗暴扼杀了幼儿的一次创新体验,一个创新精神得以萌动的绝好机会。因此,成人应该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正确对待和鼓励幼儿标新立异,使幼儿勇于尝试、探索。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把鸡蛋放在屁股下想孵出小鸡,做化学实验乃至起火,因顽皮被学校开除。但母亲能容忍他的“顽皮”、“出轨”行为,使他的创造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成为著名科学家。由此可见,幼儿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建立在无意之中,有时甚至有出轨的“顽劣”之举,但只要我们把握机会,保护好奇,鼓励探索,适度引导,定会有所收获。总之,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特别需要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好奇的天性和心理需求,鼓励幼儿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使幼儿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二、给予幼儿独立的自由活动的机会,发展幼儿的创新精神

一提“学习”,恐怕许多家长和教师马上想到的就是读书、写字、计算等。但是,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也是一种学习,它是一种更重要、更适宜的学习。近三十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社会学家等围绕游戏和儿童的发展问题,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同时游戏也有益于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与自信心、坚持性等品质的培养。

游戏为什么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有关呢?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在游戏中自由操作游戏材料的机会、自主安排游戏的角色,使幼儿能够变换多种方式来对待物体。他们可以对同一物体做出不同的动作,对不同物体做出同一动作,反复尝试自己的动作与物体、手段与目的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扩大了他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范围。自由的活动、自我的实现,这能不说是一种创造。

孩子喜欢嬉水,只要允许玩,他就会用各种容器在水池里舀水,倒来倒去,忙得不亦乐乎。他也会把纸盒子、小石子、塑料泡沫、方糖甚至土放人水中,看它们变得怎么样。我们并不期望孩子会像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一样,能从与水的接触中得到灵感,创造出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来。对孩子来说,让他试一试、做一做、看一看,最终达到一种似懂非懂的理解,这就是孩子这类活动的全部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孩子这种独立、自由的活动中,正逐渐滋长着阿基米德式的创造性智慧和创新精神。

从2岁左右开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受内在冲动的激发而开始涂鸦。这种乱涂乱画的线条对成人来讲毫无意义,甚至会使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长感到恼火。但是,这都是孩子真正的创造。在一次儿童绘画大奖赛中,评委们为了表示公平,将孩子按年龄划分为了3个组。在对孩子的画开始评价时,评委们惊奇地发现,从总体上他们都愿意给最小年龄组孩子们的画打最高分,而给最大年龄组孩子们的画打最低分。因为前者富有创造想象,充满童趣。而后者却比较呆板,有了更多的成人刻意雕琢的痕迹。如果我们给予孩子更多的创作自由,那么孩子会更多地创造性地表现自我。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也就自然得到历练和发展。

创造并不神秘。创造性,更多地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象的机会,可以养成幼儿乐于探索与想象、勇于创新的态度和精神,这正是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学到的“非常特别的东西”。

三、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创新精神的培养

所谓创设情境,即把合适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可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幼儿观察、理解、体验、掌握学习的对象。例如,让孩子探索物体的沉浮现象,就必须提供可让幼儿操作、观察,进而理解的实物情境,包括装有水的大盆子、积木、玻璃球、海绵等。当孩子看到这些情景后,就不知不觉地来到水盆边,并用手反复按积木,发现积木一次一次浮起来。他又从水里取出玻璃球,再一次次放入水中,发现玻璃球仍沉在水里。当他们拿起海绵用力按人水中,海绵浮起来了,几次反复后,他又开始用手在水中不停地捏,海绵吸人大量的水,慢慢地沉了下去。如此反复动作,时沉时浮,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正是在这种反复操作中,孩子们发现了:海绵轻,浮在水面。但海绵能吸水,变重了就沉了下去。虽然,孩子的这一操作活动并不复杂,所发现的这一道理极为平常,但由于整个过程是孩子们自发地进行的,因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动手操作中强化了思维活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得到了发挥、发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教师的教案、幼儿园的总结等文本中,发展创造力成了不可缺少的目标或结果,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发散思维也因此成为许多教师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终目的。然而,动手能力只属于创造力结构的技能维度,只是创造力的外显形态。作为教师在教育中更多的是要培养那种以某种心理、行为能力的静态形式存在的内隐的创造力,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教育者并不一定专门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开设所谓的“创造角”。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人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身边、课堂上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新精神、创造冲动充分释放。

幼儿阶段,培养或保护幼儿的创新精神应成为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点。尽管“阳光下并无新事”,然而人诞生在这个世界上,面对的却都是新事,人生来就具备一种创新精神,而且创新精神在个体将来的创造力发展中起着激励、驱动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创新精神的培养还应注意一次教育活动中涵盖的内容不要太多,发教思维的训练也不可过频。比如,在认识鸡蛋的教育活动中,从认识鸡蛋到认识生熟鸡蛋,再到让鸡蛋站起来。教师想“教”给孩子的内容过多,孩子匆忙应付,囫囵吞枣。好奇心虽然发展起来了,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却来不及强化,未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培养。

四、赞赏、肯定幼儿的每一次创新尝试,激励幼儿的创新精神

幼儿离不开成人的赞赏。因为幼儿最能敏锐地感觉到成人对他们的态度。成人的态度是幼儿对自身言行做出判断的依据,赞赏、肯定是激发幼儿内心张力的不可缺少的外部驱动力。

一位美国幼儿教师教孩子画苹果。她先发给每人一个苹果,让他们看、摸、闻、吃,然后教他们画。一开始,多数孩子画得像西瓜,但老师说:“画得太好了!这一个色彩漂亮,那一个比例准确;这一个笔法流利.那一个构图新颖。”总之,每个孩子都有优点,结果是老师越表扬,孩子画得越起劲。这位老师认为,探索应是有激情的主动行为,从探索到发现,应该是以教师对孩子的充分的理解和充分的肯定为基础的。赞赏可以使孩子增强自信,孩子有了自信才会勇于探索和创新。因此,不管孩子学什么、干什么,首先要关注他们的情绪体验。赞赏可以引发孩子积极的学习态度、愉悦的情绪体验、勇敢的创新精神、智慧的创造火花,可以让他们在具有成就感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新五稚嫩的,探索是孱弱的,成功是艰辛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呵护呢!

学会赞赏是获取教育成效的先导。所以,不要忘记赞赏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孩子,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各自的独特甚至调皮、顽劣;赞赏他们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滴成绩;赞赏他们的爱心、善意和努力;赞赏他们能用自己的眼光来整合他们暂时还无法准确认识的世界;赞赏他们每一次的尝试、探索;赞赏他们幼稚的提问和由此产生的近乎荒诞的创造性思维的萌动,虽然他们距离成熟还非常遥远,但是微笑着的赞赏可以引领孩子不断地探索、创新、进取、发展乃至成熟,并且有可能一次次地跨越和超越。在创新精神的培养中,我们还苛求什么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我们的教育无疑应担当起开发培养创造精神的时代责任,而万万不能留下窒息创造的遗憾和过错。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幼儿的启蒙教师,要珍视幼儿的好奇,保护幼儿的标新立异,提供幼儿创新精神发展的自由、轻松的环境氛围,精心安排教育活动,渗透创新精神的培养,赞赏和激励孩子的探索创新,努力让幼儿在创新教育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

篇2:简析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论文

简析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论文

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是现代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不保要教给幼儿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更要教会幼儿学会学习,学会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会发现、学会创造。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探索思考的问题。

一、鼓励幼儿探究和标新立异,保护幼儿创新精神的萌芽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探究问题罢了。”由此可见,好奇、好问、爱探究的天性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

由于幼稚和缺乏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各种创新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异想天开相联系:这使得一部分家长和教师常常产生错觉,并会在言语中、行动上不自觉地压抑甚至扼杀幼儿创造性的萌芽。一次美术课,班上一位小朋友在画完了一个小朋友后,又在旁边加了一团黑色二家长接孩子时,当孩子高兴地将画交给妈妈时,妈妈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幼儿回答:“小朋友的影子。”“谁叫你瞎画,你没看见教师就画了一个小朋友吗?”表面看来家长是要求幼)1L遵循常规,学习范画,实际上却粗暴扼杀了幼儿的一次创新体验,一个创新精神得以萌动的绝好机会。因此,成人应该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正确对待和鼓励幼儿标新立异,使幼儿勇于尝试、探索。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把鸡蛋放在屁股下想孵出小鸡,做化学实验乃至起火,因顽皮被学校开除。但母亲能容忍他的“顽皮”、“出轨”行为,使他的创造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成为著名科学家。由此可见,幼儿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建立在无意之中,有时甚至有出轨的“顽劣”之举,但只要我们把握机会,保护好奇,鼓励探索,适度引导,定会有所收获。总之,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特别需要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好奇的天性和心理需求,鼓励幼儿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使幼儿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二、给予幼儿独立的自由活动的机会,发展幼儿的创新精神

一提“学习”,恐怕许多家长和教师马上想到的就是读书、写字、计算等。但是,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也是一种学习,它是一种更重要、更适宜的学习。近三十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社会学家等围绕游戏和儿童的发展问题,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同时游戏也有益于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与自信心、坚持性等品质的培养。

游戏为什么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有关呢?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在游戏中自由操作游戏材料的机会、自主安排游戏的角色,使幼儿能够变换多种方式来对待物体。他们可以对同一物体做出不同的动作,对不同物体做出同一动作,反复尝试自己的动作与物体、手段与目的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扩大了他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范围。自由的活动、自我的实现,这能不说是一种创造。

孩子喜欢嬉水,只要允许玩,他就会用各种容器在水池里舀水,倒来倒去,忙得不亦乐乎。他也会把纸盒子、小石子、塑料泡沫、方糖甚至土放人水中,看它们变得怎么样。我们并不期望孩子会像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一样,能从与水的接触中得到灵感,创造出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来。对孩子来说,让他试一试、做一做、看一看,最终达到一种似懂非懂的理解,这就是孩子这类活动的全部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孩子这种独立、自由的活动中,正逐渐滋长着阿基米德式的创造性智慧和创新精神。

从2岁左右开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受内在冲动的激发而开始涂鸦。这种乱涂乱画的线条对成人来讲毫无意义,甚至会使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长感到恼火。但是,这都是孩子真正的创造。在一次儿童绘画大奖赛中,评委们为了表示公平,将孩子按年龄划分为了3个组。在对孩子的`画开始评价时,评委们惊奇地发现,从总体上他们都愿意给最小年龄组孩子们的画打最高分,而给最大年龄组孩子们的画打最低分。因为前者富有创造想像,充满童趣。而后者却比较呆板,有了更多的成人刻意雕琢的痕迹。如果我们给予孩子更多的创作自由,那么孩子会更多地创造性地表现自我。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也就自然得到历练和发展。

创造并不神秘。创造性,更多地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像的机会,可以养成幼儿乐于探索与想像、勇于创新的态度和精神,这正是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学到的“非常特别的东西”。

三、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创新精神的培养

所谓创设情境,即把合适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可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幼儿观察、理解、体验、掌握学习的对象。例如,让孩子探索物体的沉浮现象,就必须提供可让幼儿操作、观察,进而理解的实物情境,包括装有水的大盆子、积木、玻璃球、海绵等。当孩子看到这些情景后,就不知不觉地来到水盆边,并用手反复按积木,发现积木一次一次浮起来。他又从水里取出玻璃球,再一次次放入水中,发现玻璃球仍沉在水里。当他们拿起海绵用力按人水中,海绵浮起来了,几次反复后,他又开始用手在水中不停地捏,海绵吸人大量的水,慢慢地沉了下去。如此反复动作,时沉时浮,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正是在这种反复操作中,移子们发现了:海绵轻,浮在水面。但海绵能吸水,变重了就沉了下去。虽然,孩子的这一操作活动并不复杂,所发现的这一道理极为平常,但由于整个过程是孩子们自发地进行的因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动手操作中强化了思维活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得到了发挥、发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教师的教案、幼儿园的总结等文本中,发展创造力成了不可缺少的目标或结果,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发散思维也因此成为许多教师培养幼儿创造力跳最终目的。然而,动手能力只属于创造力结构的技能维度,只是创造力的外显形态。作为教师在教育中更多的是要培养那种以某种心理、行为能力的静态形式存在的内隐的创造力,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教育者并不一定专门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开设所谓的“创造角”。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人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身边、课堂上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像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新精神、创造冲动充分释放。

幼儿阶段,培养或保护幼儿的创新精神应成为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点。尽管“阳光下并无新事”,然而人诞生在这个世界上,面对的却都是新事,人生来就具备一种创新精神,而且创新精神在个体将来的创造力发展中起着激励、驱动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创新精神的培养还应注意一次教育活动中涵盖的内容不要太多,发教思维的训练也不可过频。比如,在认识鸡蛋的教育活动中,从认识鸡蛋到认识生熟鸡蛋,再到让鸡蛋站起来。教师想“教”给孩子的内容过多,孩子匆忙应付,团圈吞枣。好奇心虽然发展起来了,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却来不及强化,未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培养。

四、赞赏、肯定幼儿的每一次创新尝试,激励幼儿的创新精神

幼儿离不开成人的赞赏。因为幼儿最能敏锐地感觉到成人对他们的态度。成人的态度是幼儿对自身言行做出判断的依据,赞赏、肯定是激发幼儿内心张力的不可缺少的外部驱动力。

一位美国幼儿教师教孩子画苹果。她先发给每人一个苹果,让他们看、摸、闻、吃,然后教他们画。一开始,多数孩子画得像西瓜,但老师说:“画得太好了!这一个色彩漂亮,那一个比例准确;这一个笔法流利.那一个构图新颖。”总之,每个孩子都有优点,结果是老师越表扬,孩子画得越起劲。这位老师认为,探索应是有激情的主动行为,从探索到发现,应该是以教师对孩子的充分的理解和充分的肯定为基础的。赞赏可以使孩子增强自信,孩子有了自信才会勇于探索和创新。因此,不管孩子学什么、干什么,首先要关注他们的情绪体验。赞赏可以引发孩子积极的学习态度、愉悦的情绪体验、勇敢的创新精神、智慧的创造火花,可以让他们在具有成就感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新五稚嫩的,探索是屏弱的,成功是艰辛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呵护呢!

学会赞赏是获取教育成效的先导。所以,不要忘记赞赏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孩子,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各自的独特甚至调皮、顽劣;赞赏他们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滴成绩;赞赏他们的爱心、善意和努力;赞赏他们能用自己的眼光来整合他们暂时还无法准确认识的世界;赞赏他们每一次的尝试、探索;赞赏他们幼稚的提问和由此产生的近乎荒诞的创造性思维的萌动·一虽然他们距离成熟还非常遥远,但是微笑着的赞赏可以引领孩子不断地探索、创新、进取、发展乃至成熟,并且有可能一次次地跨越和超越。在创新精神的培养中,我们还苛求什么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我们的教育无疑应担当起开发培养创造精神的时代责任,而万万不能留下窒息创造的遗憾和过错。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幼儿的启蒙教师,要珍视幼儿的好奇,保护幼儿的标新立异,提供幼儿创新精神发展的自由、轻松的环境氛围,精心安排教育活动,渗透创新精神的培养,赞赏和激励孩子的探索创新,努力让幼儿在创新教育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

参考文献:

[1]唐晓娟.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一些思考.幼儿教育,,(9).

[2]叶平枝.幼儿园创新教育实践中的偏差.早期教育,,(12)

篇3: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论文

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论文

在举国上下关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使更多的幼儿成为将来的创造型人才,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思考的中心问题。我们把幼儿创新教育研究的课题视为一项主要研究“玩”的课题――孩子们应该如何“玩”?“玩”什么?怎样“玩”出新意?怎样在“玩”中创新,将既能够寓创新精神个时间能力的培养,又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和不同层次需要的创新性游戏带给幼儿,让幼儿玩得有文化,掌握玩的技术,发展玩的艺术。现在幼儿园开展的区角游戏、角色游戏,正是充分体现幼儿自主游戏,充分挖掘创新潜能的最好路径。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开展的区角和角色游戏正满足了幼儿的发展需求,在区角游戏中如何做好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是我们老师需要思考的。

在教室根据幼儿的人数等活动空间来设置区域,各区域间布置符合现代教育的五大领域,这些区域也必须适合幼儿游戏,如果区域过分封闭,则会影响幼儿相互交往,容易使幼儿产生单调,沉闷的感觉,如果没有适当的分割,则容易使幼儿感到杂乱无序,影响游戏质量。我们围绕主题目标创设各区域,围绕一种内容设置多个区域,如围绕科学领域设置:变色区,恐龙馆,实验区,电脑区还可以按不同内容设置不同区,如:棋类区,猜谜区,编织区等。在游戏的准备材料上,围绕活动内容与幼儿一起共同创设开放的活动环境,收集不同类型的活动材料,这一过程由幼儿 和老师,幼儿和家长以及幼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因此,极具生活化,幼儿在这一过程中积极筹措,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材料和信息,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知识上,能力上都不断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游戏中,让幼儿自己选择区域,选择材料进行活动,幼儿自身对玩的“过程”比玩的“结果”更感兴趣。玩的“过程”给他们带来地满足和剩余精力的释放远远胜过玩的“结果”,他们的许多创造型行为就表现在尝试和熟悉事物的活动过程中。以主题活动“热闹的马路”为例,我们设置了若干个区域:手工区、汽车制造厂、角色区、交通岗、绘画区、我看到……、建筑区等,幼儿按意愿选择活动,可以用废旧纸盒制造汽车,画汽车,可以扮交警指挥交通,建造主要街道和风景区,公益海报创意设计等,让每个孩子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动起来,开放式的区域设置能解放幼儿的空间、时间,给幼儿更多的活动自主权,减少幼儿模仿“结果”的企图,因为,模仿不是首创,只有首创才是创造性的标志,在“科学发现区”有幼儿提出“金鱼的嘴巴一张一翕是在干什么?”的问题,吸引着全班幼儿一次又一次的探索,“金鱼是在喝水”、“不,在呼吸,金鱼一直喝水不要给撑死啊!”细致的观察和激烈的讨论,丰富了幼儿的知识,提高了孩子寻疑质疑解疑的积极性。

在区角游戏和角色游戏中,由于材料不同使得幼儿的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或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也不同,活动的'变化对激发犹如台的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同的活动可以吸引不同的幼儿,同时还因为变化最容易吸引幼 儿的注意力,甚至同一活动改变一下活动的地点,就可以重新吸引幼儿,因此对区角游戏的安排可以阶段性和丰富性,对诱发和促进幼儿创新的发展尤为重要,同时兴趣对幼儿的创造性游戏也非常的重要。

把创新性的游戏设计与幼儿创新教育结合起来,使其能够借助想象和虚构,将自然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等系统地归纳、整理、总结、整合,加以创新性表达,又要使幼儿容易理解和愿意参与,还要考虑使其具有游戏性、表演性和愉悦性,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当然,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游戏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使他们能在游戏中显示自己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区角游戏开发新潜能,通过表演游戏获取快乐,这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好的创新性游戏不仅在于游戏主题(教学内容),而且在更大程度是游戏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篇4:浅谈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

浅谈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及创造力的培养是幼儿教育中的重点,创新是中华民族之魂,幼儿教育中创新精神具有启蒙性、普遍性、经验性、过程性和个别性.通过创新教育使幼儿在不同层次的创新过程中发展创新能力、体会创新快乐、获得创新的自信心和精神境界,最终能够由低层次的创新进入高层次的`创新,为长大以后成为发明创造者做准备.应在幼儿教育的户外活动、课堂教学及音乐、美术活动中展开对创新精神的培养.

作 者:魏红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胜南社区现河一矿幼儿园,山东东营,257017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20 关键词:幼儿教育   创新精神   创造力  

篇5:浅谈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论文

浅谈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论文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而要真正完成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本人认为可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即激发兴趣,诱导创新;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积极评估,鼓励创新。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一切创造教育的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把学生培养成21世纪的合格人才而不懈的努力探索。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精神课堂教学培养鼓励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是多元化的,就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现壮看,课堂教学仍然是这一教育的主渠道。而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激发兴趣,诱导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还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教学手段的创新。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感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我执教《丰碑》第七自然段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大雪纷飞(动画课件)(立体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左手微微向前伸着(静态)。课件的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老师要学生思考:老战士真的是向战友借火吗?他可能想些什么呢?他可能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仿佛置身文字叙述的环境之中,去体会老战士的所思所想,思维活跃,答案众多富有新意却又紧扣主题,效果很好。

2、板书设计的创新。一堂富有创意的优质课,始于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所作的精心构思,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案。其中,作为教学内容之浓缩的板书设计十分关键。欲使板书新颖别致,首先要善于挖掘线索,化隐为显,以图析文。以精粹的字、词或成语并配以动态、立体又具有美感的简笔图等,将主要教学内容创新地定格在黑板上。板书设计的创新也可充分发挥学生兴趣,放手让学生参与设计,甚至独立完成板书设计。总之,新鲜生动,灵活多变的板书形式,是课堂教学创新目标之一。

3、教学语言的风格创新。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是卓越的教学创新的标志之一。由于教学语言是教师口头表达的综合反映,这是最直接、最外在、最为学生迅速感知的因素。当然,风格化语言是教师个体精神内最具特殊性和差别性的形成,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当教师进入到自由的创新成就阶段,才能自然形成,但我们应该努力地去追求。此外,风格化的教学语言,还包括广义的体态语言,如表情、目光、手势、体姿等,作为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需要教师充分调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并用多样,个性鲜明的体态语言相配合,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蟋蟀的住宅》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三、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敢疑、善疑,避免学生死啃书本,产生厌学态度,教师要让学生进入无拘无束的状态,教师要尽量少用一些扼杀学生个性的“标准答案”或习惯用法来“排斥异己”。众多的教育家曾尖锐地指出,我们的学生被批评坏了,被批评怕了,他们丧失了个性和创造力。列宁曾教导我们说:“青年人犯错误是连上帝都能原谅的。”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由,给予他们主动参与,自我表现,自主发展的机会,在课堂纪律保证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选择听课方式课堂气氛超于沉闷或课文“空白”需要“填补”时,教师要善于“投石冲天水底天”,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议,活跃课堂,激起思维。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教育剥去陈旧的外壳,带上创新的色彩;才能找回失落的学习主体,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的姿态生动活泼地学习、创造。

总之,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一切创造教育的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把学生培养成21世纪的合格人才而不懈的努力探索。

篇6: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论文

【摘要】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科学教育形式,以萌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主要目标,让幼儿在探索与体验中发现周围世界的神奇,在体验中领悟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关键词幼儿 培养 精神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探索精神、挑战精神,进而是一种创造精神。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科学教育形式,以萌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主要目标,让幼儿在探索与体验中发现周围世界的神奇,在体验中领悟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1.利用自然环境,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有取之不尽的科学素材,它的形、声、色等都会引起幼儿的好奇和兴趣,能扩大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知识。我们要经常带幼儿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如春天里我们引导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观察小草变绿,树木发芽,秋天里我们带孩子到郊外拾落叶,观察有的树木落叶,有的不落;树叶有圆形、桃形、椭圆形等;幼儿的兴趣十分浓厚,为自己的发现而欢呼;冬天下雪,幼儿玩打雪仗,观察雪花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幼儿在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去发现,去观察,去体验的。大自然激发了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幼儿在活动中探索着大自然的奥秘。

2.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科学环境,为幼儿发现探索创造机会与条件

2.1让幼儿在种植、饲养中去发现,去探求

种植和饲养是幼儿很感兴趣的活动,如春天,幼儿把带来的种子放在小碟中,注入少量水,并盖上湿布,孩子们会常常围在那里观察,看种子发芽了没有;幼儿把小蝌蚪和金鱼养在鱼缸里,观察小蝌蚪和金鱼的变化;夏天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及动物的一些习性;秋天幼儿进行收获,冬天幼儿看到种植的植物枯萎,就在室内种蒜苗、水仙花等等。在种植和饲养的过程中,幼儿会发现许多问题,幼儿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感官,在体验、探索中获得真知,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在活动中去发现,去探索,诱发了他们学科学的兴趣。

2.2建立科学发现室和科学角

我们幼儿园为了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挤出大量资金,设置了幼儿科学活动室。室内陈列了各种动植物标本,科学玩具,模型,磁性、声学、光学材料等,鼓励幼儿动手、动脑,为幼儿科学观察和实验提供条件。幼儿园还在各班活动室的一角设立了科学角,配有放大镜,显微镜,磁铁,弹簧,指南针,干电池等物品材料,供幼儿观察摆弄,探索科学奥秘。

2.3建立科学画廊和科学图书角

我们幼儿园在室外走廊建立科学画廊,墙壁布置突出科学教育的内容。如充满科学幻想的“小白兔的世界”,揭示星体运动规律的“四季的变化”,这样孩子每天置身于充满科学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的熏陶。各班设立了科学图书角,幼儿可以随时翻阅,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3.开展观察、实验等活动,向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实际能力的过程。

3.1教师要兴致勃勃地参与和指导幼儿的自发观察

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会产生自发的科学观察,但由于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有限,他们往往只注意事物的外部特征,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获得的知识面比较零碎。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就要“打入“孩子中间,观察了解幼儿,指导他们把自发的活动转化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如:孩子们对草地上来往忙碌的蚂蚁非常感兴趣,有的幼儿用小棍去捅蚁窝,有的用脚去踩着蚂蚁……,他们没有明确的'目的,横七竖八地闹一阵子,注意力和兴趣也就很快地转移了,这时教师要一边引导幼儿观察,一边提出新问题:蚂蚁搬的是什么呀?它们往哪搬?蚂蚁的洞口是什么样的?经过一番观察,思考,争议,孩子们的兴趣越来越高。

3.2开展有趣的科学游戏、实验活动

科学游戏能促进幼儿手脑并用,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亲身实践中领悟科学道理,从而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探究周围环境的积极态度,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发展智能,掌握科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如:组织孩子玩“摩擦生电”、“有趣的磁铁”等科学小游戏,通过操作,孩子们亲身感受,知道了摩擦生电的条件,还知道了晚上脱毛衣时发出的亮光和“噼噼啪啪”的声音是静电的原故。在探索中体验到了自己解决问题、制作玩具的快乐。

4.经常向幼儿提出任务,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寻找科学

为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去寻找有趣的科学现象,教师要为幼儿设置情境,向他们提出要求,还可以向幼儿布置口头作业,或让幼儿回家做些观察,并请家长协助完成。如:找一找空气在什么地方?试一试用放大镜看东西有什么变化等等,幼儿好奇心强,对教师布置的任务会非常认真地完成。

总之,《纲要》中关于科学教育的阐述,主张为每个幼儿提供探索活动的机会和条件,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兴趣,善于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及喜欢的活动,纳入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真正成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为幼儿的科学活动创设更加开放、宽松的探索、体验环境,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

篇7: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摘要】年幼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及时而适当的科学启蒙,创设有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科学教育环境与材料,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地情绪下学科学,感受科学,同时,注重幼儿个体差异,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中产生创造欲望,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个体差异

创设主体参与情境,激发幼儿创新的热情

在教学中,我采取师幼互动的创新教育教学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创新,还幼儿主体的地位,并为其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现在我采取创新教育教学活动,解放幼儿,让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想,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手去感受自然和社会是最重要的。这样成长的幼儿不愁没有创新的兴趣和精神。

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1.1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允许孩子犯错误。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幼儿好奇心很强,能频繁地提出各种问题,并会自作主张地去解决某些问题,结果会做错事。这时,教师和父母应主动、热情、耐心地对待幼儿的问题,决不能采取冷淡甚至反对的态度。对幼儿的错误,要积极分析原因,在给孩子耐心讲明道理的同时,对孩子的这种探索精神应加以肯定和鼓励。例如幼儿想知道水的性质,可能会因此而弄湿自己的`衣服,教师就不能指责幼儿淘气,而是要注意正确引导他们。

1.2鼓励幼儿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向于未来活动的。

人类就是因为有了幻想,才有了向前走的动力,世间无数发明创造,都是有了人们所谓痴人说梦般的幻想才成为现实。因此,教师和父母要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例如在“伞的世界”主题活动中,我从多方面引导鼓励幼儿参与活动,并与他们一同进行讨论和大胆幻想,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力。

1.3要多给幼儿提出问题,设置情境,启发、引导他们通过自己思考、操作以及和他人的交往获得知识、解决问题。

鼓励孩子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甚至独立做到“一问多答”。例如在“给你一封信”主题活动这个情境中,我就从怎样写信,怎样设计信封、邮票等入手进行全面引导幼儿去获得信的有关知识。

2.注重个体差异,使人人获得成功体验

幼儿的经验、兴趣、学习方式和发展水平表现出个体差异,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加强观察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分层指导,使人人获得成功体验。

如在认识种子活动中,一部分幼儿只要求他们说出种子的名称、形状等,并进行简单分类,一部分幼儿要求他们能够按照多种方法进行分类。这样,不仅使每个孩子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捕捉契机,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在幼儿生活中,经常绽放出创新的火花,倘若视而不见,任这些教育机遇流逝,就会埋没幼儿的创新潜能,这是传统教育的敝端所在。在长期的幼儿教学和生活中,我始终要求自己做一个有心人,不失时机地捕捉每个契机,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一次,园里分给幼儿每人一块西瓜,吃完后有些幼儿便拿着西瓜皮玩起来,我留心地观察,看到有的幼儿把西瓜皮当成“电话”,在“喂、喂”地互相打电话。于是我抓住时机,及时加以引导:“小朋友们,西瓜皮还可以做什么?”孩子们这下可高兴了。他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做小船、做象牙、做小丑的鼻子……说出了若干个答案。就这样,我紧紧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不落痕迹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幼儿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发展他们,不去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新。”因此,当幼儿对某一个问题表达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时,我总是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一般地说,在班级中比较听话,能够顺从老师的意愿,遵循班级活动常规的孩子,也就是说循规蹈矩的孩子可能更多地被老师视作好孩子,这种做法很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然后,久而久之,幼儿只会跟着教师的指令行事,而失去自己探索求新的意识,出于这种考虑,在评价上我更多地注重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只要幼儿有一些新的想法和行为,不管它在成人的眼中是多么的滑稽可笑,甚至荒谬,都热情地加以肯定,以强化幼儿的创新意识。

一位哲学家曾说,对于不懂的问题,疑问是一种明智;对于未知的事物,探求是一种才智;对于前人的定论,挑战是一种大智;而对于未来的世界,创新是一种睿智。儿时的好奇、冒险、自信,萌动着可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若得到充分地发掘和培养,就会化作强烈的求知欲、进取精神和创造潜能。

篇8:拓展语文课文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拓展语文课文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摘要: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头痛于语文的学生,则是摸不着学语文的方法,所以总是提不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教法上下一番功夫,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将是一种突破性的进展。而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拓展式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最好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文 创新精神

所谓拓展,顾名思义,“拓”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展”就是展开,发展,拓展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发展新的自我之意,同时拓展还体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它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具体一点说,就是结合教材,让学生多读一些与教材有联系的文本材料,多知道一些,多思考一些,使他们既会做人,做思想品德高尚、情感健康丰富、审美意识较强的人,又会作文,写出思想积极,思维新颖,构思富有创意,语言别具个性的文章。那么如何拓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实践。

一、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拓展

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相当一部分的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论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身边的自然生活都有所涉及。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来关注我们人类生活,自然和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视野、思维的拓展。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本人的生活体验,说一说自己童年的乐趣,那么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童年时玩水、上山摘野果、同屋场小朋友姓氏大战等有趣的事,这样,学生对这篇文章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认识。

又如《观舞记》这一课,先叫一个同学表演一段舞蹈,然后请同学说说感受,并讲讲对舞蹈的认识,且请同学做一个动作。经过这个铺垫,再学习这篇文章就象在感受平时生活一样简单了。

二、通过续写课文来拓展

续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续写,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富于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如《最后一课》这一课,在教学可设计让学生续写小弗朗士下课后所做的事情。

如《羚羊木雕》这一课可以让学生用一段话来说说“我”从万芳家拿回了羚羊木雕后,回到家中父母对“我”的态度。

通过这样拓展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通过改写课文来拓展

对课文的改写,本人认为比续写更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它能够更加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高潮和结局,从而达到拓展的目的。如《木兰诗》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设木兰在战场上就已经被战友们认出是一个女将,那皇帝将会如何处置?战友们又将会如何看待?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也就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深思中发笑的结局了。

《福楼拜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写的是欧洲当时的大文豪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在福楼拜家聚会作客的情景,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所写的,但却没有写到莫泊桑本人。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做些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模仿课文从外貌、语言、行动描写人物的方法,用一段话来刻画莫泊桑在福楼拜家作客的情形。这样的改写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却能大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组织辩论来拓展

在课堂上组织辩论,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激活课堂的气氛以及锻炼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中就可针对羚羊木雕既然已送给了别人,该不该再去取回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辩论分甲乙双方,甲代表爸爸的意见,乙代表“我”的意见,分别来陈述自己的理由。

五、通过更换课题来拓展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或者是中心、主旨的体现。在教学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文的标题来作文章,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设计其他标题来代替课文的标题呢? 如在进行《木兰诗》一课的教学时,就可向学生提问:“可以用其它题目来代替吗?如在人名前加一个修饰词,那该定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好呢?”学生纷纷回答:“英勇的木兰”,“智慧的木兰”,“可亲的'木兰”等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文章主旨的理解,很明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合字词教学来拓展

拓展不仅体现在上面的步骤中,就是在字词教学中也可以应用。传统教学中字词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掌握字词的音义的基础上,学生学的枯燥,也提不起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局面,在字词教学上努力进行一些尝试。

如在教学《邓稼先》这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生字词,并且提出要求:在弄懂音义的基础上,写一段话,这一段话要用上所有的生字词,到上课时念给同学听。这样的字词教学,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七、借助艺术来拓展

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在心灵上引起共鸣。在教学中如能适当引用它,将能取得很好效果。如教学《黄河颂》时,先放出录音让学生欣赏,然后再由学生说听后的感想,接下来分析课文就很容易了。

广告词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子:高钙片,一片顶五片,方便。明确指出其特征。仿照例子,我请同学分别为“理发店”和“美容店”设计一句广告词。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其中有两个同学写的,真令老师和同学击掌赞赏:“别以为你丢了头发,应该看做你赢了面子。”(理发店)“请别对从我们店里出去的姑娘挤眉弄眼,她很可能就是你的外祖母。”(美容店)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21 世纪的通行证,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应时刻想着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培养出健康的、锐意进取的下一代。

篇9: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论文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论文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作者/ 王光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就需要我们最大限度地为他们的主动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条件。

一、消除位差效应,营造创新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创设民主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相互平等的和谐氛围,从而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激发与保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关爱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比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时,我在每小组的学生中安排了一个神秘的学习小伙伴(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好奇心,集中精力进入学习。

其次是引导与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手中的年历卡,你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吗?a、一年有多少个月?b、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c、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d、你还发现了什么?……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使教育水到渠成。

再次是尊重和扶持。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师生共同建立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如:在三年级上册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后,教师创设了下面的生活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同学们准备了30元活动费到超市里采购商品,准备举办庆祝会。超市里香蕉每千克3元,糖果每千克5元,瓜子每千克2元,彩纸3元一张,气球每个0.1元,彩带每条0.5元。问题一:如果同学们买2千克香蕉、5张彩纸、1千克瓜子、20个气球、8条彩带,钱够吗?

还剩几元钱?问题二:在不超过30元的条件下,你认为怎样买比较好?问题三:如果同学们希望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你能提出什么合理的建议?对于问题一,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二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可让小组合作讨论,得到合理的购物方案;问题三,可作恰当的点拨说明“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明白其含义,进行自由创作。

二、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而是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特点是:在一般人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深入思考,通过猜测﹑设想﹑验证,带着独创性的见解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公式,法则,进行逆向推理,反向证明,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把具有互逆关系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创设问题情境“永弘小学301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租7辆车够吗?”并给予一辆标示“准乘45人”的大客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刚学习笔算除法,大部分学生采用301÷7=43(人)43<45,从而得出结论,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用45×7=315(人)315>301,说明租7辆车够了。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势,更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2.求异思维的培养

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沿着不同的解题思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求异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重在新和异,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不同的解法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⑴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由于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数学的美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⑵直觉思维的培养。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识。这种思维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也是存在的,因为它没有明显的过程意识,就需要鼓励学生打破旧的框框,运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大胆进行猜想,是一种较好体现创新意识的思维形式。直觉、灵感是人在认识过程中逻辑中断的突然飞跃,这是一种还没有被认识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直觉思维的培养,这将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运用科学评价机制,激发自主创新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渴求新知的动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积极、适度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他们,允许他们再想一想,既使是重复别人正确答案,也应给予肯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应注重分层次评价,注重因人施评,从实际出发,分层要求,既负责评价,又负责指导,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及其小组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从学生自身出发,教师应鼓励自我评价,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其体会成就感,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引发自主创新的探索动力。

(作者单位:265500山东省烟台市福山高新技术产业区永弘小学)

篇10: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论文

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创造能力创新精神改革培养

论文摘要:分析高校实验教学现状与人才培养的差距,实验教学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内在联系,对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在新的经济模式下,经济的竞争将是一场人才的竞争,而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衡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顺应时代的潮流,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具有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综合性人才,是需要每位高等教育工作者思考和解答的时代命题。

1、实验教学现状与人才培养的差距

中国传统教育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历来是灌输太多,创新不够,过分依赖书本,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即闯劲不够。因此,必须尽快通过现代科学教育,特别是在实验室中的教学来培养,来改变这种状况。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如何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而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思想观念,已经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到实验教学,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

一是受“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思想影响,实验教学被置于从属地位。实验内容验证性实验偏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偏少。教学方法历来是学生按照规定的实验方法与步骤读取数据和得出结论。对实验质量的评价,主要是看结论是否与书本一致。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实验结束后,很多学生不会设计实验,也不会观察、分析问题,根本起不到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很差。

二是实验教学本身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教学体系。在高校的整个教学计划中对实验教学很少做全面、系统、科学的考虑与安排,缺乏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计划,各门课的实验安排不当、主次不清,很少重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衔接,从而难以达到实验教学过程整体结构的优化。

三是很多实验设备陈旧,测试手段落后,在数量上也不能满足实验需要;各专业、学科间设备资源不能共享,浪费了资源。

2、创新与实验的内在联系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实验室可以比拟作现代化大学的心脏,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头。实验教学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时代,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的速度缓慢,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就可以解决存在的问题。而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创新被赋予了特定的经济涵义,它是指创造或执行一种新方案,以达到更高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创新的本质在于开拓和跨入新的境界。而实验是在科学思想指导下,在一定条件下运用技术手段,探索未知或假说的实践活动,所以从本质上讲,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实验教学有别于科学研究,它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手段,验证或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工程技术、测量方法、先进设备和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习惯,以及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应是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能力,即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

3、改革实验教学体系,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培养质量”和“人才价值”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

3.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整个教学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或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优化实验知识结构,从本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出发,调整相关学科知识配置。根据改造和拓宽专业的要求,重组实验教学体系和优化课程结构。

其次,更新实验内容,着重在于实验内容的筛选、取优。在课程建设中,增加实验教学独立设课,并要求改造和更新实验内容,不追求实验个数,抓实验质量,实验项目要及时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另外,要合理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使之成为一套完整、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按认识和能力提高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次或阶段安排实验内容,明确能力培养定位。具体可分为验证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实验四个层次。验证实验为基本技能培养层次,必须熟练掌握,该部分实验以验证性形式为主,实验项目要精选,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为此管理上应向学生开放;综合实验是该体系的核心,综合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后续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最低线;设计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应完成设计性能力阶段的学习,以具备初步创新能力基础,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研究实验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广大学生希望尽早接触课题的愿望,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做进一步的培养。

3.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过去的实验教学方法基本上以验证、模拟、灌输为主,实验讲义编写详细,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地操作,实验报告按固定格式填写,从而使得基础差的同学在做实验时产生应付心理,甚至出现抄袭、拼凑实验数据等现象。这种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扎实、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因此,近几年来,我校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以物理实验室为例,实验课中积极采用启发式、引导式实验教学方法。在“设计实验”中,采用选题及制定方案、教师初审、实验操作、实验成绩考核四个步骤进行。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做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我们还采用体会式教学方法。在认真、扎实吃透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实验的归纳、分析和渗透、综合。这是一种探索性学习方法,符合实验“探寻未知”的原则,增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3.3改革实验教学手段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高校实验室本身就是信息网络、信息通信、智能化等产、学、研相结合的基地。作为实验室和实验教学也必须实现信息化管理。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令当前的实验教学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此,我们必须尽快地增大投资力度,引入先进的现代技术,以丰富实验教学手段。

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以其卓越强大的功能为我们展示了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的广阔前景。各种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软件应运而生,cai已开始进入课堂,它一出现就以其独到的直观性、可操作性、知识性、趣味性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极大的兴趣。它将成为一种非常理想的教学辅助手段。

运用远程教育网络,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网络使学生的课程、实验变得更加生动而丰富。网络加入实验教学领域,将会使之发生一个质的飞跃。通过系列科学性、智能性、交互性、艺术性较强的电教教材,实现文献资源、科技情报共享,为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利用先进的实验手段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加大实验设备投资的力度,淘汰过时、陈旧的设备,添置先进的、高科技的仪器设备。近几年来,我校多方筹措资金,采购添置了大量的教学设备,其中不乏许多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仅就达5000万元。由于实验教学装备条件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我们成立了实验中心,实现了教学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价值共享。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实验教学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通过实验教学体系的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会起到十分有益的作用。这对于培养适应工作实际、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实验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许敖敖: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创新人才,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m].南京大学出版社..3-8

篇11: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论文

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论文

一、什么是“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并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为什么要“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这种跨世纪人才素质的培养需求,促使我们反思已往所进行的英语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接受型的教学理论体系。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外在的:记住教师所教的语言知识和通过考试。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确立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探索一种崭新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

三、实施原则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不应仅仅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且要遵循现代学生认识的发展顺序,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的飞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主动探求的形式,应始终贯穿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在新课程标准中分级制定了情感目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主动求知。

2、实践性原则

主体的实践性活动、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完成具有挑战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自主学习原则

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衡最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4、生活性原则

在活动的设计中,要注重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与生活来学习,要在经验的范围内发现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材料;注重选择有可能引起新经验的知识点;注重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来展开教学,使他们有更多的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与现实、大自然的直接接触,让他们从现实和生活经验中发现课题,在多样的、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培养“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5、开放性原则

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开放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环境和氛围的创设上,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的,为学生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富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师生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独立的探索心态,以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满足感是在一种允许提问与自由探索环境中获得的;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一节课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重视教室内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6、合作性原则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进行的一种同伴间交往互助,合作交流。通过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学习,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合作还应包括师生共同优化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情促知。在活动过程中及时给与学生指导和帮助,对他们的成绩给与积极地评价,尽量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和谐交往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亲切的话语及与学生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主要的活动方式

1、信息差的活动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7Whatdoeshelooklike?一课中可以设计“寻人”的活动。

情景:(1)假设一名学生是公园里的保安,另一名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妹妹/弟弟,前来求助。

(2)一个学生扮演警察,另一人扮演刚被坏人抢走背包的受害者,前来报警。

(3)一个学生请另一个学生帮忙,去机场接自己的外国笔友。

活动方式:学生两人一组,合作编排情境对话并表演出来。

目的:准确地表述出人物的

2、游戏竞赛类的活动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4Iwanttobeanactor一课中可以设计“猜职业”的游戏。

活动方式:小组活动,每组给一些写有职业名称的单词卡片,让一个组员提问“Whatdoyoudo?”

根据另一个组员的肢体语言表演,猜出卡片上的词汇。哪一组在单位时间里猜出的最多,哪一组取胜。

目的:强化新词汇,操练询问职业的句型,培养集体荣誉感。

3、合作型活动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3Whataredoingforvacation?一课中可以结合七年级下册Unit3Wheredidyougoonvacation?的内容,让同学们办一期以“Vacation”为主题的英语板报。

活动方式:课内外相结合。同学之间分工合作:调查、撰稿、排版、绘画、书写等,各展所长。

目的:自由地就“度假”的话题展开交际,学习书面表达。学会分工合作,进行美育教育。

4、学习策略训练型活动

例如:在每个学期期中与期末的复习阶段中可以安排学生就已学过的单词进行归类记忆。

活动方式:课后总结,设计表格

目的:将单词归类记忆是一种词汇学习策略,有利于我们记单词,扩大词汇量。

篇1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学习应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智力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以一个积极主动,有发展和创造潜能的自在个体进入教学过程中,这种潜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如果教师对具有创造性潜能的主体辅以科学的指导,必然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为此我们提出了“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这一论题,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观念的更新

从行政措施、激励机制、业务指导方面,组织教师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帮助教师树立创新意识的具体策略。

2.教学的改进

主要研究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收集信息、指导探究、反馈调节等相关的教学方法。

3.学法的改进

实施创新教育,要使学生不仅学会一般性地学习,而且要学会研究性地学习,创新性的学习,如: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经讨论,我们达成了以下共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1.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创新教育理论。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并把这一理念具体应用到教学实际之中,增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觉性。

2.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回来后进行专题讲座等。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还认清了当前的教育形势,为自己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二、积极探究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引起探究动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源泉。

(1)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思想政治课本身且有理论抽象、偏重知识,趣味性少的特点,如果教师将政治课上成纯粹的理论讲授课,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昏昏欲睡,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贬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生活问题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辅垫。 (2)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创新精神孕育而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布惑巧设学习障碍,干扰学生,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辩的状态。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

那么,何种疑问方式最能启迪学生创造思维呢?教师应该经过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其标准是:能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分析、综合、发散、聚合、想象等思维能力提高。

(3)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法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可见,教师以影视显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对象,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思考。

2.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重视教师主导为更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一人当一次“教师”。有计划的安排指导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要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老师”必须简明扼要的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2)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而课堂讨论是训练学生两种思维的有效形式。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相互交流切磋甚至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讨论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分组讨论和全班集中讨论。分组讨论,争取每个同学有机会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这种讨论范围小,周边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

全班集中讨论,是面向全体学生、范围较大,它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广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要是给予巧妙的启发和点拨,就能使学生熔为一体,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无论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都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往往处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和实践能力,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强,思维方式同化倾向严重,因此,必须实施更先进的参与式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与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只要认真投入精心策划,形式上不拘一格,思想大胆创新,就一定会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篇13: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论文

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论文

随着当今的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坚持以“幼儿发展教育为本”的新理念,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表达的机会。还要不断地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地去探索,并进行自身的表述。探索是幼儿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对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对幼儿来说探索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从当前独生子女的特点来看,普遍存在娇生惯养、百般依赖的不良倾向,在学习活动中也表现出十分被动的状态。而农村的幼儿由于受多种条件的限制,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少而甚少,即使有也是十分表面化的。有时幼儿会在活动中生成一些问题,却无法用行动来寻求答案。

《纲要》中多次提到“让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要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就幼儿而言,探索本身比通过探索获得某些知识更为重要,让幼儿学习怎样去获得答案比答案本身更重要,所以探索是幼儿创造性表达与学习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应根据农村幼儿的特点培养他们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1创设具有农村特色的探索环境

农村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泥土、石子、丝瓜、树木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为此,我们立足本园开设了一个种植园地。根据季节的不同种植一些青菜、萝卜以及瓜果、豆类等,引导幼儿在劳动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在大班开设的“有趣的种植”这一科学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尝试种植,让他们分别在泥土、黄泥、水盆中种植同样的植物,从而探索植物的生长条件和结果,并给每人分发记录卡,让他们仔细观察植物的变化且尝试记录。又分别拿植物的种子(黄豆、红豆、蚕豆)和植物的根、茎、叶去种植,探索植物的繁殖方式和条件。通过创设园内的一些种植条件,让幼儿初步学习种植的技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索兴趣。

2融入大自然,积累科学探索的经验

变化莫测、奥秘无穷的大自然也是幼儿探索、学习的最佳场所。在观察了解幼儿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对室内的活动,幼儿更喜欢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探索。夏末秋初,我们带幼儿一起去了附近的丝瓜地,除了零星的几朵金黄色的花外,大多数的丝瓜已经调皮地在秋风中摆动了。孩子们提了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如“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花谢后怎么会变成丝瓜呢”;“丝瓜的样子除了长长的还有圆圆的吗”;“丝瓜可以吃吗”;“丝瓜可以用来做什么”等。连平时教胆小的佳雨也问了“怎么样才知道丝瓜熟了”的问题。

为了继续探索丝瓜的生长与作用,我们带领幼儿参观了“申成沐浴品制造公司”和“成达玩具厂”,幼儿对琳琅满目的沐浴用具和玩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对绿色的丝瓜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各种造型的沐浴用具和数不胜数的各类玩具感到非常的惊奇,探索的兴趣更为浓厚。在确保幼儿安全的条件下我们参观了沐浴用具的生产厂间和制作的部分过程。在回园的路上他们还一直津津有味地谈论自己的所见和所想,于是“丝瓜娃娃变变变”的作品展也就自然而然的孕育而生了。孩子们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制作了许多的物品,也成了大班段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孩子在真实有趣的环境中开展活动,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3利用本地特有的教育资源开展探索活动

儿童教育家杜威认为,只有在社会与儿童之间找到平衡点时,幼儿对活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兴趣。因此,我们努力挖掘、利用周围的社会环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我们幼儿园处于街市周围的特点,我们开设了“幼儿园和幼儿园附近”这一主题活动。教师带着幼儿去了几个典型的地方,路上经过了许多街道和商店,孩子们相当雀跃,提的问题也我是天马行空的`。幼儿到了幼儿园后,教师就“如何再现幼儿园和幼儿园附近”这一问题和孩子们进行讨论。孩子们因为亲身经历过,所以表达的方法丰富多彩。有的孩子在墙上和地面粘贴街道和商店,用纸盒做高楼,还用撕贴的方式做出房子造型,贴在教师预先作好的街道图中……随着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对街道的喜爱表现在不同的尝试中,他们用积木、胶带、吸管、色纸围出街道,用不同的方法尝试做出所见的建筑、交通标志,甚至还想出斑马线和盲人通道等。在这样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幼儿主动与环境发生互动,从中了解事物的诸多属性,激发出探索、创造的欲望。

4家园互动,共同探索

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保教工作,使家园教育同步,形成合力,这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而农村家长往往缺乏教育意识,并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持怀疑态度,往往只把教师当成“教育者”;有些家长不懂得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片面强调对幼儿进行识字、数数的教育,对幼儿表现出来的某些探索行为常常加以制止。在实践中,我们首先试着改变家长们的一些错误落后的教育观念。我们以“宣传窗”为阵地,定期宣传一些保教知识,经常召开家长会,举办“开放日活动”和“家长学校”;其次,我们邀请有特长的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探索活动中。如:大班段的星妮爸爸是体育教师,我们就请他给小朋友上课,并对幼儿所感兴趣的球类活动进行分类探索。中班段的扬芳妈妈是蔬菜种植的能手,我们就为怎样管理好我们的种植园地向她请教,并观看了她的实地操作。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对事物的探索兴趣明显增强,家长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责任感。许多家长开始更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了,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豆类、水产、衣服、电话等活动材料。在家园互动的氛围中,孩子更乐于探索、勇于探索!

面对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孩子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理论,他们更需要的是将会对他今后的学习产生帮助和影响,获得知识途径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的转变。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即有收集信息、解决问题、探索事物、表现表达的能力,为他们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篇14:小学数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论文

新的课标要求主要就是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就数学课程自身特点而言,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能力就是创新,笔者通过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自己对创新精神在小学数学中的培养的见解。

一、培养创新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其创新精神可以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下进行培养,这也就是说,想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活跃课堂气氛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可获取的。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较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保证教学课堂的活跃,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实现对创新精神上的培养;其次是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相处,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其实是自己的一个朋友,这样才能让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放心大胆的开发想象力,进行自由的创造。

二、激发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进行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他只有对某些东西产生一定的兴趣,才有可能去进行钻研和创新,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保证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创新。以《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这一课为例,有一位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本在讲解这一问题时是将除数变成整数,然而,通过将被除数变成整数然后再对除数的小数点进行移动,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他将这一问题提出来。我们应该首先对这种孩子乐于思考、善于发现的行为和意识进行鼓励,然后再出一道除数小数位数比被除数小数位数多的问题,例如12.3÷3.15,然后让同学们采取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从而使学生们从实践中发现课本上的方法要比这位学生提出的方法简单。采取这种方法,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习动机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质疑习惯

创新精神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群体或者社会生活的需要,对某些前所未有的观念或者是事物进行改造,并在改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设想、愿望和意向,这是人类一种较为积极的精神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出发点,同时也是提高创造力的精神基础。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新精神的体现就是学生对某些问题解决办法上的创新,而这就需要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一定的疑问,并提出问题来进行主动探究,而这就要求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习惯上的培养。

举例以说明,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笔者首先拿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以其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对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同学将两个图形重合起来采用割补法进行比较,有的同学一平方里面的单位进行测量,……,甚至很多方法教师都没有想到。首先教师应该对这些方法进行可定,然后提出了如果要测量例如学校的操场、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广场等更大的物体的面积,这些方法还适用吗?这时便引发了学生更加深刻的思考,如何才能计算更大物体的面积呢?使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和创新意识被激发出来。

四、注重学生发散求新思维的鼓励

这方面需要学生做好相应的带头作用,注重问题多样化挖掘和解决上的能力,并且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可以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多中解题思路,尽可能的寻求自身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在解题方式上进行发散,并不断追求新的解题思维,让学生勇于表达自身的看法和见解,从而便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比如在对三角形的分类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笔者遮住三角形的其他两个角,只露出一个角,然后让学生去猜笔者手中是什么三角形。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露出的角是钝角或者是直角时,学生一般都会很容易猜到笔者手中的是钝角三角形或者是直角三角形,但如果露出的那个是锐角,学生一般就很难确定是哪种。笔者尝试着让学生去思考,如果已知一个角是锐角,那么如果再给你一个什么条件你就可以对三角形的类型进行确定呢?有个学生就提出来了:“如果这个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并且露出的这个角是顶角,那么这一定是个锐角三角形”,理由是因为在等腰三角形中两底角是相同的,而一个三角形不可能出现两个钝角和直角。这就是学生在思路上的一种开拓,属于一种简单的创新实例。

五、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他们的思维很大部分是从实践中得来。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在帮助建立一些抽象概念时,合理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教具,让他们通过手、口、眼、耳等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在实践中形成巩固的条件反向。这样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预先准备好的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进行剪剪,拼拼,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计算公式。学生基本上能用两个全等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计算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能否有其它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诱导,有的学生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底边上的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推导……经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他们的心理品质。这样不仅有利于打破学生思维定势,消除学生的惰性心理,而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总之,小学数学创新是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需要我们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互学习,方能使学生的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以上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论文的内容,由学练范文网搜集整理分享。

最新范文

课文养花的主要内容06-26

创业投资的一般流程-创业投资小项目06-26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论文06-26

四年级人教版梯形教学设计06-26

托福阅读短期提分名师攻略指点06-26

唯美的晚安心语朋友圈70条06-26